燕歌行及边塞诗.docx
《燕歌行及边塞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歌行及边塞诗.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燕歌行【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此诗的意象和结构。2、体会燕歌行抒发的沉痛之情;3、了解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学习重难点】深入理解此诗的意象、情感和结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知识链接】1、边塞诗指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2、高适(702765)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
2、渔樵、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后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后受唐玄宗赏识,连升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围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代表。【课前预习】词语解释:重横行:看重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赐颜色:给予好脸色,大力赏赐。摧金:撞击金属乐器。旌旅逶迤:旌旗曲折绵延,队伍庞大。瀚海:指沙漠。萧条:凋零,冷落。
3、凭陵:侵犯,欺压。穷秋:晚秋,深秋。塞草腓:边关野草枯死。玉箸: 飘摇: 绝域: 刁斗: 死节:玉制的筷子,喻思妇的眼泪。随风飘舞摆动,也比喻形势严峻,环境险恶。指边远偏僻的地方。古代军中用具,形状大小似斗,有柄。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逻。为保全名节而死。【学习过程】1、给燕歌行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着力烘托气氛: 揭示其原因;刻画相思之苦;突出壮志豪情。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第二层八句写战败,第三层八句写被围,第四层四句写死斗,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揭露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了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歌行 边塞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