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芽抱: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某一阶段中,在营养细胞内可以形成一个内生胞子,称为芽抱2种:种是许多具有共同特征的菌系组成的群体,通常这些菌系与其它菌系有很大的区别。基因种一细菌分类学家,分类种一植物病理学家。3亚种:指在种下类群中在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等性状有一定的差异的群体。4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共同结合而成的生态学单元;简化公式: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5生物群落:指生活在同一环境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种群的复合体。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大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6共生关系: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
2、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系。7共栖关系:有关双方虽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8寄生:寄生是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9重寄生:有些寄生物或植物病原物还有寄生于它自己的寄生物,这种现象称重寄生。10寄生性:指异养生物从其他生物体获取营养的能力。11专性寄生:只能寄生,不能腐生12兼性寄生:分两类:以寄生为主,兼腐生,为兼性腐生物;以腐生为主,兼寄生,为兼性寄生物。13专性腐生:完全腐生,无寄生能力。(一般不会引起植物病害,但有例外,如煤污病菌)。也有把寄生物分为:活体营养物和死体营
3、养物。前者相当于专性寄生物,后者指兼性寄生物和专性腐生物14稳定化选择:通过寄主群体的抗病性对病原物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的群体组成趋向稳定。15定向选择:”是按选择的方向,通过基因型频率和群体平均值的系统改变而达到的结果”。如由于引进一个抗性基因以育成一个新品种,导致病原物变异成为毒性或病原物群体中已经存在的毒性基因频率的增加以适应这种新情况,就是对毒性小种的定向选择。16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或能力。是一个质的属性。17毒性:指同种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致病力差异的单位。是一个量的差异。18侵袭力:在病原物对寄主有强毒力的前提下,两个生理小种对同一寄主所
4、引致的发病程度可以相同,但两个小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诱发病害的过程等可以不同。在病原物对寄主有强毒力的前提下,用来表示两个引致发病程度相同生理小种之间在生物学特性和诱发病害过程上差异程度的毒力单位。反映致病效能。19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biotype)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PhySiologiCrace)即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的差异。20适合度:一个生物能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寄生适合度(ParaSitiCfitneSS):病原物能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寄生专化性:一种寄生物对寄主
5、植物的种类和品种、以及寄主发育阶段和器官或组织有一定的选择寄生现象。21寄主抗病性;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危害的能力。22被动抗病性: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23主动抗病性: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24侵染循环(病害循环);这种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25初侵染: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第一次侵染寄主称初侵染。引起初侵染的病原物称初侵染来源。26再侵染:由初侵染引致发病的病株上产生的病原传播体,不经休止,立即传播到其他健康植株上引起的侵染,称再侵染。27多循环病害(PolyCyCIiCdisease):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发生多次再
6、侵染过程的病害。如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玉米小斑病、葡萄霜霉病、梨黑星病等;28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disease):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如小麦腥黑穗病、苹果锈病、柿子圆斑病等。29病程: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一次侵染发病的过程;病程就是从病原物接触、侵入、潜育到引起寄主发病的全过程。(病程是传染性病害发病的最基本环节。)30生活史:是病原物个体发育史;指从一种胞子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又回到同一种抱子状态的过程。病原物的生活史是病害循环的基础,病害循环又保障了病原物完成其生活史,二者相互依从、相互制约,密不可分。31潜育期: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
7、起到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和寄主相互较量的过程。发病是较量的结果。)32接触期:指从病原物到达寄主感病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到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这段时期。33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期34发病期: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显症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35病害流行:指侵染性病害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的在植物群体中侵染发病,造成很大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这种病害的发生,称病害流行。36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37
8、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比率38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名及物口1类攵X各名及代W但)调者-纯X昊4分代lc39病害预测:根据病害流行规律及近期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推测某一定时限后病害发生流行状况或趋势。1、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病植物表现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德、腐烂和崎形等4类,褪色或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OoZe)溢出,多数病征为溢脓或菌膜;叶斑类病害有晕圈,可形成水渍状病斑;病果、病株腐烂部位有腥臭味。2、菌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病株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小而黄化。因此丛生、矮缩、小叶与黄化相结合是诊断菌原体病害症状时必须掌握的关键。和病毒病相似
9、3细菌病害的发病特点植物病原细菌在田间传播主要依靠雨水、灌溉水、暴风雨、介体昆虫、线虫等。受侵染的材料从流行区传至无病区:是通过种子和无性材料等。 一般高温、多雨、湿度大、N肥过多等会导致病害大发生。 至于草本植物的细菌病害,大致有以下这些侵染来源: 1、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2、土壤;3、病株残余;4、杂草和其它作物;5、昆虫介体4细菌病害的防治1 .采用无病种子、种苗或种子消毒(五氯硝基苯等);2 .搞好田园卫生,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3 .选育抗病品种、轮作;4 .加强检疫,如梨火疫病。5 .化学防治。如叶青双(叶枯哇、叶枯宁),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5芽胞并不是细菌的繁殖
10、器官,因为一个菌体只形成一个芽胞,芽抱萌发也只形成一个细菌。芽抱的壁较厚,结构坚实,含水量少,代谢几乎停止,折光性强,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特别能耐高温、干燥和高渗透压的作用。(一般植物病原细菌的致死温度在4853C之间,有些耐高温细菌的致死温度,最高也不超过70C,而要杀死细菌的芽胞,一般要用120C左右的高压蒸气处理10-20分钟。)6细菌属的特征: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遗传性状。注意:植物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并不一定是寄生物,同样,寄生物不一定是病原物,如根瘤菌。7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的原因有:(1)有性重组有性生殖(2)无性重组一准性生殖(异核现象)(3)突变一不明原因(4
11、)病原物的适应性一本身的属性8寄生的不一定能致病,致病的不一定是寄生物。9病原物治病的机理: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攫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和多糖类物质等,诱发一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10(1)垂直抗病性(VertiCaIreSiStanCe):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外一些不能抵抗,其抗性是小种专化的。这种抗病性为垂直抗病性。特点:1)专化抗性;2)遗传上,一般由个别主效或单基因控制;3)在生产上表现高抗或免疫,容易识别;4)容易因小种变化
12、而抗性丧失,其抗病性不稳定和不持久。(2)水平抗病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同种病原物的所有生理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专化的。这种抗性为水平抗病性。特点:1)非专化抗性;2)遗传上,一般是多基因即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也有由单个微效基因控制的,3)在生产上其抗性表现为中抗,对所有小种的反应一致,不易识别;4)抗性稳定和持久的,在生产中有减缓病害发展速率的性能。11病害循环的四个阶段;(1)病害发生前阶段(2)病害在寄主个体中的发展阶段(3)病害在寄主群体中的发展阶段(4)病害或病原物的延续阶段。1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就是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或存在场所。
13、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1).越冬和越夏的场所有: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无性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介体其他场所:温室或贮藏窖内(2)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1、休眠2、腐生3、寄生(3)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因素: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湿度。一般而言,凡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雨水、积雪等有利于作物越冬的都有利于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阶段是病害循环中薄弱的一环,控制或消灭越冬、越夏菌源是预防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13全株性感染的病害,除少数例外,只有初次侵染而没有再次侵染。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这些病害几乎
14、就能得到完全控制。14病原物的传播(transmission)有:(1)传播动力: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病原物依靠自身的活动,如线虫的蠕动、真菌胞子的弹射被动传播:借助外界因素其中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以风、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传播的作用最大;人为因素中以种苗或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和农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2)传播方式:气流传播雨水和流水传播昆虫和其他生物(蛾类、线虫、蜜蜂、鸟等)人为传播(包括种子、农事操作、土壤、粪肥等)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15病原
15、物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16病害循环与生活史的区别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休眠过程;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17接触方式有:(1)主动接触(2)被动接触接触分为接触前和接触后两个阶段,接触前有(1)物理识别:D趋触性2)趋水性3)趋电性(2)化学识别:趋化性18侵入途径和方式:(1)直接侵入(2)自然孔口侵入3)伤口侵入19、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1)寄主:感病性强,大面积集中种植。(2)病原物:大量的致病性强的病原物经有效传播;(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生长。(4)人为因素:大面积单一种植感病作物,导致病原物的定向20根据再侵染次数的多少,把病害分为两类: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21病害流行的类型(1)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再侵染次数频繁的病害,其特点是:再侵染频繁,潜育期短,产抱量大;病原传播体对环境极敏感,不利条件下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不高,越冬后存活的初始菌量低,年度间波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