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好的故事》教学研读.docx
《课文《好的故事》教学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好的故事》教学研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好的故事(鲁迅)教学研读好的故事,作者鲁迅,创作于1925年,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入编小学语文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从文体角度看,散文诗作为散文的进一步精练和浓缩,它最大限度的省略了叙事的因素,其中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就更能凝聚和升华,所以亦更能够显示出浓郁的诗意和深沉的思索。将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太大,加之鲁迅的散文诗大都抒写极度灰暗的心绪,以致鲁迅本人都不希望年轻人读自己的这类作品。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谈谈此文写法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如何妙用对比写法,供大家参考。1 .错位对比:题目“好的故事”与全文“没有故事”的对比。“好的故事”是鲁迅
2、梦境中希望看到的故事,可是,全文主要写了梦境中家乡河边所见的两幅图景,或者只是两个片段,文中并没有写到与题目对应的故事?岂不文不对题!也有人因此批评鲁迅这篇文章的题目取得不好。这不是鲁迅构思的失误,也不是笔误,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目的在于通过题目与全文的错位对比,暗示美好的梦境过于短暂,而黑暗的现实则遥遥无期。梦境中“好的故事”还没来得及展开,便成了碎影;作者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这个“他”,指的是“好的故事”的碎影),却已不能。暗示那时候的现实是多么令人悲哀和绝望。2 .明暗对比:“好的故事”与“坏的现实”的对比。这“好的故事”是鲁迅的理想、希望、期盼,它美丽、幽雅、有趣,故事里有许多
3、美的人和美的事,但只能在梦境中蒙胧看见。为什么?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看到“好的故事”O作者明写梦境中“好的故事”,暗里与“坏的现实”形成对比。因此,想要读懂此文,想要理解鲁迅的内心,必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那时的现实究竟“坏”到何种程度。鲁迅于1925年写此文。从1911年到1925年,中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尝试借鉴西方实施总统制,但短短14年间,总统竟然走马灯似地更换(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银、段琪瑞、张作霖等都做过短暂的总统),期间还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军伐混战、孙中山北伐。动荡的社会现实,连百姓起码的安定生活都难以保障,更奢谈幸福感。像鲁迅这样忧国忧民的正直的知
4、识分子,也看不到国家复兴的前途和出路。这就是那时候的社会现实。鲁迅借梦境表达对“好的故事”的蒙胧向往和追求,其实就是用来对比衬托现实的黑暗,也表达作者内心的极度苦闷与彷徨。3 .表里对比:热闹的春节与孤寂的内心的对比本文的写作时间是正月初五,农历春节期间,鞭炮的繁响在四近,正是走亲访友的时节这是表面上可以听到看到想象到的过年的应有景象。可是,作者却独居一隅,昏沉的夜,烟草伴身,情绪低落懒散,索性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这完全是一副与过年格格不入不应有的样子。这表面的热闹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分明感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压抑,以及对现实的厌倦乃至憎恶。其实,第一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好的故事 课文 故事 教学 研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