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事故的预防和处理.docx
《冲击地压事故的预防和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击地压事故的预防和处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冲击地压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井下煤巷掘进工作面受埋深、地质构造、煤层及顶底板物理性质影响,处于较高的静载应力水平,随着掘进、顶板运动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易发生冲击地压显现现象,造成巷道底鼓、炸帮、顶板下沉、锚杆、锚索拉断等情况,严重时可造成设备损坏,威胁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第一节冲击地压事故的隐患分析一、埋深大,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当前工作面顺槽掘进期间,煤层虽然具有矿压显现,但由于煤体应力不大,未能达到临界破坏条件,因而不会出现动力灾害事故。随着掘进深度的加大,煤岩体中聚积的弹性能也因此增加,矿压显现程度将不断升高。整体来看,XX井田范围内煤层埋深呈西部大,东部小的趋势。井田大部分区域埋深均远超XX矿区
2、冲击地压临界深度。尤其XX背斜轴部西侧及井田东南部区域,煤层埋深接近IoOom。XX煤矿受大埋深影响,冲击地压危险性会明显增强。二、煤层厚度变化造成应力集中程度高井田范围内2煤、5煤及8煤层厚度变化较小,规律稳定,但也出现了煤层局部缺失,出现无煤区,无煤区边缘区域属于煤层厚度变化带,势必存在应力局部集中,冲击地压危险性会明显增强。其次,在煤层等厚线图中,曲线密集位置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也容易形成高应力集中区。在采掘过程中应加强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地质预测预报,以提高冲击危险性评价的准确性。三、煤层顶板坚硬层岩层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在XX背斜轴部副井及井田西南部,2煤层顶板近距离出现厚度超过36m的半坚硬
3、型岩层,尽管该类砂岩强度不高,但由于厚度较大,容易积聚较大能量而引起冲击地压的发生。井田内其他大部分区域,在煤层上方50m范围,出现多层较薄的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强度不高,未出现厚硬顶板。总体来讲,再出现较厚半坚硬型顶板区域,顶板因素会造成冲击地压危险性明显增强。四、地质构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根据XX井田煤炭勘探报告,井田主要受XX背斜和里河向斜控制,两条构造走向大致相同,两翼倾角较小。其余6个褶曲均为长度Iknl左右的宽缓构造。未发现断层吉祥和岩浆活动。整体上构造较为简单,一般在无断层构造参与下,宽缓的褶曲对矿井的冲击危险性影响不大。预计再未来的采掘过程中,会不断揭露构造,应引起重视。
4、五、多煤层开采影响因素根据矿井勘探钻孔资料,由于煤层间距较小,先采煤层的遗留煤柱对后采煤层将会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其局部应力集中的出现。在开采设计中,需对上、下部煤层进行统筹考虑,避免遗留煤柱对后续开采造成影响。第二节冲击地压事故的处理措施一、冲击地压监测方法XX矿井下一步将形成了以“微震系统、应力在线、矿压监测”三大冲击地压防治监测系统为辅助监测手段,以钻屑法为主要监测手段的监测体系,完善了矿井防冲监测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为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奠定了基础。1、微震监测:通过安装布置ARAMlSM/E微震监测系统,准确监测全矿范围内的冲击地压危险状况,掌握矿井冲击地压危险程度,有效预防
5、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通过该系统统计整个矿区内微震时间的震源位置、发生时间、释放的能量,进而统计矿区微震活动的强弱和频率,对于作业影响范围内微震事件频发区域,采用钻屑法进一步监测,若煤粉量超标,则应立即停止该区域生产作业,撤出人员,实施解危措施。2、应力监测:应力监测系统是一套配合钻屑法实现冲击危险预警的自动化监测系统。井下采集仪连接40路压力变送器,对煤层不同深度的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变送器通过组更换随开采面的推进而延伸监测区域。采集到的压力模拟数据经过采集控制处理中心转换为数字信息,通过以太网和光纤送到井上监测中心,监测中心针对分色预警值形成云图并进行危险判断,实现冲击地压的实时监测预警。3、
6、矿压监测:矿压监测系统主要用于煤矿综采工作面的支护工作阻力在线监测,压力监测分站可现场实时显示支架工作阻力、最大工作阻力。无线数据传输分站控制巡测下位压力监测分站,数据传输分站的数据通过有线的形式发送到上位监测主站。通过连续监测支架的工作阻力,可以分析顶板的周期来压规律,为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决策依据。4、钻屑法:使用钻机进行钻屑,每钻进Im测量一次煤粉量,并现场填写煤粉量监测记录表,若煤粉量超标,应立即汇报防冲办、调度室,现场再进行校验,确定具有冲击地压危险后立即停止生产,撤出人员,圈定冲击危险区域,实施解危措施,解危后经校验无冲击危险时方可恢复生产。二、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对预测有冲击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冲击 地压 事故 预防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