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热的处理及常见药物总结(2023).docx
《药物热的处理及常见药物总结(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热的处理及常见药物总结(2023).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药物热的处理及常见药物总结(2023)药物热是一种药物不良反应(ADR),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停药后消失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医生评估无法明确原因的发热反应。药物热易与原疾病所致的发热相混淆,临床上常因忽视药物热而错误评估为病情发展。如不及时发现,会耽误原患疾病的治疗,还会加重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全面认识药物热,熟悉药物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及时、准确地判别药物热。1、药物热发生的主要机制引发药物热的主要机制包括:超敏反应、改变体温调节、药物生产或药物使用原因、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以及特异质反应。(1)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引起药物热的最常见的一种机制(11I型变态反应),药物或其代谢
2、产物通过体液免疫刺激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因子或通过T细胞免疫应答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导致发热。如抗菌药物(B-内酰胺类、磺胺类、吠喃妥因等),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卡马西平、扑米酮等),别嘿醇等。(2)改变体温调节有些药物如苯丙胺、可卡因、麦角二乙酰胺(致幻剂)等,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发热。有些药物可通过影响周围组织而引起发热,如使用过量的甲状腺素时,由于使基础代谢亢进而发热。肾上腺素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影响了散热过程而致发热。阿托品、抗组胺药、三环类抗抑郁药、丁苯酮、吩嘎嗪类等可通过干扰中枢下丘脑功能,减少汗腺分泌,对体温产生影响。(3)药物生产或药物使用相关有些药物热
3、与药物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有关,如抗菌药物、化疗药物、溶栓酶制剂等。有的药物与临床使用(如两性霉素B的输液反应、热原反应、类热原反应、静脉炎、红人综合征)有关。两性霉素B和博来霉素具有内在的致热活性,会引起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IL-I)而引起体温升高。(4)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袍菌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治疗早期潜伏梅毒、莱姆病、螺旋体病、回归热时,由于病原菌突然释放菌溶产物(如内毒素),从而导致寒战、体温升高。白血病、淋巴瘤和各种实体肿瘤的患者在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时,细胞的损伤常伴有细胞因子的激活,进而作用于下丘脑,引起发热。大量应用抗凝药物导致内出血时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物 处理 常见 总结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