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的几位状元.docx
《话说清朝的几位状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清朝的几位状元.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话说清朝的几位状元小时候,无论是听战鼓书还是听大戏,亦或是听老年人讲故事,只要一说到赶考的落难公子,一准就能中上状元。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状元真的没有那么易得,不仅如此,有人还一波三折,差点与状元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就拿“一门四进土、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的翁家翁同稣来说吧,他的状元的取得,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按照清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的实力,翁同稣与孙毓汶都是极有才华的后生,都为时人称道。所以那年的殿试严格地来说,就是翁同稣与孙毓汶两人的竞争和角逐。能不能中状元,不单单是名誉的问题,待遇也相差甚大。我们知道,在古代,虽然状元、榜眼、探花都进翰林院,但状元是修
2、撰,而榜眼、探花只能任编修。当然,孙家急于让孙毓汶独占鳌头还有一个原因,如果孙毓汶能中状元,就与哥哥孙毓桂成了“兄弟状元”,孙家就会在历史上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孙家门庭就会更加发扬光大。因为孙家也不是普通家庭,孙毓汶的祖父孙玉庭是清朝大学,父亲孙瑞珍是尚书,兄长孙毓桂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状元。按照清朝殿试规定,凡赴试者离殿廷较远的,在殿试前夕,要寄宿在朝门附近。翁、孙两家都是显宦,又是世交。孙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离较远,所以孙家就留翁同稣住在了自己家里。晚饭后,孙瑞珍嘱咐儿子孙毓汶早些睡觉,自己则以长辈身份对翁同稣殷勤款待,频频劝酒。席散之后,孙瑞珍又邀翁同稣到他书斋里,把殿试的规例不
3、厌其详地一一指点,直到深夜,才让翁同稣回房休息。如果仅仅是这些也就罢了,孙瑞珍又暗中派人在翁同稣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夜不绝,让翁同稣没有片刻的休息时间。果然,第二天翁同稣参加殿试时,头重脚轻,昏昏沉沉,一点精力也没有。正在这时,翁同稣突然想到了自己身上带的两只人参,于是马上把人参放到口里嘴嚼,这一嚼不打紧,翁同稣顿感精神倍增,奋笔疾书,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一举夺得当年状元,先授翰林院修撰,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土,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下面再说说状元王以衔的故事。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
4、,在这些状元名录中,有一个叫王以衔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浙江湖州的状元名录里,也有一个名叫王以衔的人。起初我以为是两个人,重名而已,但没想到他们都是乾隆六十年(17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原来他们就是一个人,王以衔祖籍安徽休宁合阳(今属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参加考试时,他己经是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了。如果仅仅是这些,王以衔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如今异地高考者多的是。奇就奇在王以衔是复试出来的状元,因为他和他的哥哥,不但让当年的主考官窦光鼎一波三折,降职复职,连乾隆皇帝都给惊动了,这都与和珅这个大奸臣有关,本来一盆清凌凌的水,被和珅搅得浑浊不堪。可好就好在上天有眼,最后的状元
5、还是落在了王家,只是不是哥哥王以错了,变成了弟弟王以衔。原来,王以铭、王以衔兄弟二人都参加了乾隆乙卯年(1795年)的“高考”,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哥哥王以铭得了第一名(会元),弟弟王以衔荣居第二。“兄弟联名高第”的消息,让清代的“网民”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怪事”,于是“群议哗然”。素与主考官不和的和珅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连夜向乾隆皇帝汇报说:“窦光鼎长期担任浙江学政,出于一己私利,或是为了显示其政绩,或是与王氏兄弟试前有染,收下了他们的巨额贿赂,因此向他们泄露了试题。因为在王氏兄弟二人的试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语。”乾隆皇帝听了也觉得事情有点蹊跷,感到诧异和怀疑,于是换掉主考官重新进
6、行复试。复试官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同时担任“读卷官”的和珅对此仍不放心,复试之日,他派了许多卫士“环列讥察”,严防纪晓岚从中作弊。就在复试的同时,原来第一名的王以铭被以试卷“疵累甚多”为由,将其置于榜末,并取消了殿试资格。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取消第一名殿试资格,还竞争什么,还复试什么,还怎能看到其真相。王以铭尽管满肚子委屈,甚至痛哭流涕,但也无能为力,他只能默默地成为和珅和窦光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此时的窦光鼎早已降为四品,与其一起受牵连的还有副考官礼部侍郎刘跃云和内阁学士瑚图礼,他们的官位也分别降了四级。在这里不能不说说原来的主考官窦光鼎了。窦光鼎是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的进土。此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话说 清朝 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