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多典故.docx
《青丝多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丝多典故.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头发也称青丝。最早的关于头发的记载来自商汤。汤伐桀之后,大旱了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便把自己的头发、指甲作祭品,也算是为万人请命,于是天降甘霖,方数千里。在这里,汤其实用头发替代了自身。因为华夏民族在远古时期就认为,头发可以代表人的整体,汤以牺牲自我而求雨,体现了很高的境界。随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头发被赋予更多特殊的含义。孝经的一句话最为我们熟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中华儿女除了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终生不再剪发。不剪发,但需勤洗发,而且“五日一沐”,因此有了周公“握发吐哺”的精彩篇章。说的是周公执政时,既日理万机,又礼贤下士,洗头居然要“
2、一沐三握发”,频频被来访的客人打断。头发如此显眼,便成了人们互相辨认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楚平王悬赏捉拿伍子胥,并画了人像,挂在各地城门口。伍子胥白天躲藏,夜晚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因为官吏盘查得紧,伍子胥一连几宿睡不着觉,愁白了头发,竟使守关役卒辨认不出,侥幸逃脱,真是典型的坏事变好事。头发的妙用,在一代奸雄曹操那儿得到充分体现。曹操讨伐张绣,正值麦熟季节,乃颁布军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岂料他自己的坐骑受惊踩坏一大片麦田。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曹操闹着自杀,被劝阻后,来了一个“割发权代首:这在当时可不算“作秀”,而是相当严肃的自我惩罚。因为头发“受之父母”,“
3、全而生之,当全而归之”,所以中国古代曾有“髡刑”,强行剃去人的头发,这是对人精神和人格的一种蹂蹒。【读书人的头发】头悬梁锥刺股,唐诗宋词均借白发抒怀头发不仅被政治家所用,也为读书人所用汉朝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经常通宵熬夜,为防止瞌睡虫来袭,就干脆将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这便是汉书所记“头悬梁”的故事。而读书人一旦注意上头发,便激发出无限诗情。面对安史之乱,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才四十多岁,就头发稀疏,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他的写实。苏东坡虽然仕途不顺,日子却一直过得比较洒脱,但贬官黄州、游历赤壁之际,子瞻思及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建功立业,也不禁感慨自己“早生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丝 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