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以顾闳中版和唐寅版为例.docx
《《韩熙载夜宴图》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以顾闳中版和唐寅版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熙载夜宴图》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以顾闳中版和唐寅版为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韩鹏I3三冲蕴解美霁S崛阂中膈口唐寅版为例五代画家顾闵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现存故宫。作者顾闵中是江南人,南唐时期的宫廷画家。这幅画沿袭了唐代人物画的特点,画面构图十分富有情节性,类似现在的连环画,巧妙地运用屏风进行分割。人物造型精细准确,线条工致细谨,色彩浓丽但不失雅致。画中还描绘了各色的屏风、床帐、乐器、桌椅等生活用品,都刻画得十分细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绘画水准。画中所描绘的主人公韩熙载出身唐末北方大家族,但为家世所累为南唐做官。韩熙载十分有才能,但是他性格高傲,不事权贵,一直未得南唐重用。南唐后主对他十分怀疑,于是便派顾闵中夜晚潜入顾宅,观察韩熙载所作所为,绘成画卷,交给后主李煜。画面虽然
2、描绘了四十多个人物,但画家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细致刻画了每个人物的形态特征。特别是主体人物韩熙载,形象非常突出。整幅画共分为五段,韩熙载重复出现在画面的每个段落中。第一段听琴。画面以室内床榻凌乱的锦被开始,桌案上摆放了各种酒水果品,营造宴会的氛围。画中共描绘了七位官员,五位仕女。韩熙载身着暗色长袍,头戴高冠,斜倚在床榻上听琵琶,表情十分淡漠。作者将“听”作为线索,有的人在认真倾听,有的人虽然目光不在弹琵琶的仕女上,但是打着节拍,似沉浸在音乐中。第二段观舞。众人在观看舞女跳六爻舞。虽然韩熙载在击鼓伴舞,但是他眉毛微拧,心思并不在敲鼓上,举起鼓槌的手并未十分干脆,而是犹豫不决,这表明韩熙载的心思并
3、不是沉浸在这场欢乐的酒宴中。作者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了这幅画的思想深度和他的现实意义。旁边一位青年在敲板附和,身材高大,神态拘谨,他并未观看歌舞,而是将注意力放在韩熙载的击鼓上,显得十分的不好意思。他略显尴尬的神情与其他宾客忘我的观赏歌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颇具戏剧性。第三段休憩。画面中出现了一支蜡烛,来营造夜晚的环境。这段是整幅画承上启下的片段,也给观者留下一个休息思考的空间。韩熙载在仕女的服侍下洗手,与宾客交谈。第四段合奏。韩熙载换了便服,敞开衣服盘坐在椅上,一手执扇,边与旁边的歌姬说话边欣赏歌女合奏,显得十分的心不在焉。第五段送别。宴会结束,韩熙载手持鼓槌送别客人。画面通过屏风使几
4、个相对独立的情节结合成一个整体。美学家们认为,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不应被眼前所谓的“现实”所局限,应该“取之象外”,超越表象的束缚,去思考其内部的更深的含义。唐代美学家提出了“境”这个概念,“境”是对眼前“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境生于象外:1中国古典美学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通过“境”来表现的。画面虽然描绘了热闹的夜宴场面,韩熙载或执锤击鼓,或与歌姬低语,但是他的举止、表情都透露出了他复杂的内心活动。这幅长卷表现了韩熙载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宴请宾朋时热闹的饮宴场景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身处喧嚣却为整个社会的动荡,为时局忧心忡忡,满怀无法排遣报国无望的忧愁之情。画面第二段作者并没有像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 夜宴 蕴含 美学 思想 顾闳中版 唐寅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