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种种之——狂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态种种之——狂态.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情态种种之狂态【原典】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译释】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情态狂妄之人,大多不满现实,以狂放不羁、恃才傲物、旁若无人为个性特征,为人耿介朴厚,有高人之风,但宽容不足,机巧圆润不足,因此为人行事自成一格,既不为他人所理解,也不肯屈尊去迁就他人。常显孤僻,因此能沉心于个人兴趣之中,钻研,发奋,持之以恒,终于有过人的成绩。历史上诸如郑板桥等一类人物,皆属此类。解读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恩恩怨怨历来被世人称道。曾国藩为人拙成,语言迟讷,而左宗棠恃才傲物,属于典型的“狂态二左宗棠自称“今亮”,语言尖锐,锋芒毕露。左宗棠屡试不中,科场失意,蛰居
2、乡间,半耕半读。咸丰二年(1852),已四十一岁,才由一个乡村塾师佐于湖南巡抚张亮基。咸丰四年(1854)三月又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共达六年之久。曾、左虽非同僚,却同在湖南,常有l.左宗棠颇有识略,又好直言不讳。咸丰四年(1854)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从城中出来,到船上探望曾国藩,见他气如游丝,责备他说国事并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速死是不义之举。曾国藩怒目而视,不发一言”。咸丰七年(1857)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官绅也哗然应和,这使曾国藩颇失物望。第二年,曾国藩奉命率师援
3、浙,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养之意,使两人一度紧张的关系趋向缓和。特别能显示出曾国藩的宽宏大度、不计前嫌的心境的,是咸丰十年(I860)对左宗棠的举荐。在这以前,曾国藩也曾举荐过左宗棠。例如,咸丰六年(1856)正月,曾国藩奏左宗棠接济军饷有功,因而,命左宗棠以兵部郎中用。左宗棠性情刚直,得罪了不少人,在湖南“久专军事,忌者尤众”,于是碰上了樊燮。樊燮乃永州镇总兵,此人私役兵弁,挪用公款。左宗棠为巡抚骆秉章代拟奏折,劾请将樊燮撤职查办。谁知樊燮受人唆使,向湖广总督官文反告左宗棠。这位满人官文较为迂腐,竟将这案子报到朝廷,朝廷因
4、命考官钱宝青审讯,传左宗棠到武昌对簿。咸丰帝甚至密令官文,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此事,京城内外闻之者莫不震惊。骆秉章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均上疏力辩其诬。胡林翼的奏折且有“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话。京中官员如侍读学士潘祖荫,与左素不相识,也上疏痛陈“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官文似不可“引绳批根二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才有“弃瑕录用”的旨意,肃顺业趁机以“人才难得”进言。官文接旨后,才不再催左宗棠对簿,草草了解此案。很多事实都可以证明,如左宗棠般狂傲者多半都会受到挫折和打击,这种狂态不足为取。通俗地讲,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狂态”,就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
5、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的。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劝忍百箴中对于狂傲这个问题是这样说的: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便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方子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令人回味无穷。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狂傲之气盛行。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狂傲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狂傲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当然,虚心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表现出发内心的谦和。自我克制,明进退,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以礼待人,不自是,不屈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住制傲。这样的人才值得称道和重要,日后也必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