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论文.docx
《“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摘要:量感不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之一。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量感”不是很敏感,经常出现错误。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量感的培养,生活情境,实践操作,对比,估测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学习常见的量的单位时,学生经常出现单位概念模糊的现象,比如在填写合适的单位时,会出现:2分米长的床,1平方米的手帕,70米长的毛巾等等。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学生还会出现对物体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弄混淆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出现这种错误是因学生粗心大意,
2、仔细想一想,难道真的只是粗心造成的吗?通过学习,查阅资料及思考,我发现,原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对量感的缺失。量感就是通过视觉、触觉感官器官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常见的量及测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量感则是核心任务。量感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呢?通过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经历生活情境,感知量感数学知识
3、源于日常的生活,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才会有活力,数学才是活生生的数学。作为抽象的数学内容之一的量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量的表象,为量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在生活中感知,学生对不熟悉的量的认识,才能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参照,借助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克、千克、吨一课为例。关于克、千克和吨,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三个量的大小关系,但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质量是多少还是弄不清。因此,教学时,我们通常多次举出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1
4、克、1千克、1吨到底有多重。比如,1个回形针重1克,5个苹果约重1千克,13个小朋友约重1吨等等。通过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1个单位的量的表象有了更形象的感知,也就能更真切的体会这些质量单位的大小。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学生很容易记住1公顷的概念,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能感知到1公顷到底是多大。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接触过的事情出发,比如出示操场上,每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围成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正方7形面积是多少?几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上体育课时的经验,学生很容易通过联想并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10
5、0个这样的正方形又有多大,进而对1公顷有多大的表象有更形象的感知,也就是,1公顷这一量感,这时在学生脑海中才会真正产生具体的感知。二、经历实践操作,体验量感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有靠亲身经历。量感是在有效的活动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积累经验,同时,经验的积累能促进学生生成量感。如果学生没有任何经验的积累,那么,学生对于量的内容的学习只能是机械型的死记硬背,很难获得量感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尝试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一看等活动探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思考平行四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学生 豁然开朗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