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掌握重点字词2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教学难点:1 .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孔子之后,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合称“孔孟”,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2 .作者作品。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3
2、 .了解作品。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现存7篇。4 .写作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各国君主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呼吁各诸侯国重视人民的作用;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之战,
3、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三、疏通文意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2遍。2、结合书下注释,清扫文字障碍,将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3、疏通文意。四、精读细析1 .关于战争,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提出?例1:小城,可环而攻之,不胜一一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2: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一一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极言城小,能“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极猛,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这主动权中就包含着“天时”的有利条件)(四个双重否定句极力铺陈守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