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思路.docx
《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思路.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思路1 .严格治疗性与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临床上应用抗菌药分为治疗性和预防性两种。对于治疗性用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或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为应用抗菌药的指征。而上述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单纯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不随意应用抗菌药是临床医师综合素养高的重要表现,为此,必须提高确诊细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能力,并能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关化验等辅助检查结果及流行病学资料排除单纯病毒性感染和其他非感染的发热性疾病,如肿瘤、白血病、胶原性疾病等。临床上随意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现象很普遍,这不仅浪费卫
2、生资源,而且抑制正常菌群,易选择出耐药菌株和真菌成为以后感染的致病原,在内科、儿科等非外科领域仅以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可能引起的感染、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和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等特定情况列为指征。例如在流脑流行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预防脑膜炎球菌所致的流脑;以长效青霉素防止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风湿热复发等。值得重视的是单纯病毒性感染、昏迷、心衰、休克等并不宜常规预防应用抗菌药。必须指出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明确,即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手术部位感染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清洁手术因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对某些特定情况才考虑预防用药,包括手
3、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多;重要脏器手术或异物植入术;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施行手术。清洁手术主要针对葡萄球菌引起的切口感染,主要选用第一代、第二头抱菌素;而清洁一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更多针对手术部位存在的污染或可能污染的细菌,可选用第二、三代头泡菌素,若有厌氧菌合并可能则加用甲硝嗖。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在术前0.5-2h给药其感染率最低(低于。6%)o2 .尽早确定致病原针对性选用抗菌药尽早查明了感染病原,可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表1,附后),这是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临床医生病原诊断水平和合理应用抗菌药水平的重要内涵。对于致病原不明的感染、有传播倾向时,更
4、应重视病原诊断。要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准,必须具备标准化的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临床医师应主动配合。尽力做到较重感染或病原不明感染的病人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病原培养或其他病原检查,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目前虽然不少医院已广泛开展细菌培养,但标本留取不规范,培养技术不严格,培养及药敏结果难以反映实际情况,且尚未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予以科学评价,应予高度重视。临床上确定致病原通常从以下三条途径实现:规范收集相应标本作病原培养、鉴定及药敏测定是明确致病原最基本的途径。应养成良好习惯,遇到较重的感染需尽力争取在投用抗菌药之前规范送检相应部位的临床标本。根据需要,可反复留取标本,也可
5、同时采集不同部位的临床标本作细菌培养,并进一步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常规培养、测定药敏做到规范是件相当具体而细致的事,有心的临床医师应设法确保本科主要临床标本的培养阳性率高。如痰培养必须做到:患者事先反复清洁漱口,以减少口腔杂菌污染痰标本;应收集呼吸道深部的分泌物,涂片检查见炎症细胞为主的痰标本才做培养;痰标本必须在1-2小时内完成细菌接种,减少污染菌的可能。收集中段尿、脓液、脑脊液等标本都应避免污染,做到规范送培养。药敏试验必须设立质控菌,避免实验误差。这样根据标本阳性结果才可选择针对性强、抗菌作用优的抗菌药,以获满意疗效。涂片、染色检查常在即时获得有价值的病原诊断结果应予重视。如流脑可疑患者用
6、针头挑取其皮肤瘀点的渗出液涂片染色,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具确诊价值。腹泻患者如其大便涂片白细胞、脓细胞不多见,少见吞噬细胞,提示为非侵袭性肠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所致)。脑脊液离心沉渣涂片可发现难以培养的致病菌如隐球菌、结核杆菌等。应该指出,病原体培养阳性并非就是感染,或一定是该病原菌感染。需依据感染部位、病人临床表现的特点以及病人不同病理、生理特点来综合分析。尤其是要对细菌培养阳性的结果仔细分析,不能简单地按其药敏测定结果随便用药。连续几次标本培养为同一种病原体,病人又有感染的表现,可诊断为致病病原菌;而病人无感染表现,虽细菌培养阳性,或重复培养结果反复变化,则可能为污染菌或正常菌
7、群。例如颅脑手术后,患者因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每日经吸痰取标本送培养,连续几次,培养结果不一(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等),患者又无高热和肺部细湿罗音,此时不能轻率按药敏报告投用抗菌药,因为肺部感染的诊断并未确定,那些痰培养的细菌很可能是污染而来。如果标本来自密闭腔,如:从血液、骨髓、脑脊液、浆膜腔液检出细菌,排除操作污染可能,即可诊断为致病菌。而本来即有正常菌群寄植的部位其标本培养阳性,就要辨别是正常菌群还是引起感染的病原菌。通过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直接或间接检测致病原,同样需结合实际分析其结果的诊断价值。(2)依据感染部位和病人临床表现的特点,正确判断致病菌性
8、质,这也是确定致病原的重要途径。培养致病原对针需化费数天或更长的时间。而且由于事前应用过抗菌药直接降低了培养阳性率,此时,依据感染部位和病人临床表现的特点,正确判断致病菌性质,是确定致病原的重要途径,对于危重感染患者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应重视不断提高判断病原的本领,例如严重细菌感染患者出现迁移性脓肿,多考虑由金葡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等引起,因为金葡菌产生的透明质酸,消化链球菌与类杆菌产生的肝素酶有助于细菌扩散入血。又如从地震灾区倒塌的废墟中抢救出的病员其受伤组织缺血坏死,皮下有捻发感常示发生产气荚膜杆菌、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气性坏疽。而创面组织坏死、周缘呈黑色提示为产黑类杆菌感染;如脓液呈带荧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理 应用 抗菌 基本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