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神的爱与痴.docx
《茶神的爱与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神的爱与痴.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公元8世纪,也就是唐代的中叶,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天目山脚下的湖州写成。作者陆羽,被他的同时代人誉为品茶之仙,更被后世的人们尊奉为佑茶之神。这部中国古代关于茶的百科全书,己传遍百国千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陆羽的先人是谁?他自己也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世。他是个弃儿。或由于家贫,或由于子女过多,或由于灾荒。他刚一落地,就被父母扔在湖北天门县龙盖寺的庙门口。积智禅师收容了他,但和尚无法抚养婴儿。庙外不远处,有一位弃职隐居的官员李儒公,是位有佛学修养的居士。积智和尚便将这弃婴,托付李儒公夫妇代为扶养。他们有一位出生不久的女儿名叫季兰,李儒公便把这个弃儿,视为自己的养子,按排辈,给
2、他取名季疵。被父母遗弃的婴儿,是不幸的孩子。这不幸,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瑜中的瑕疵。季兰、季疵,从小在一起游戏、读书,在一起作文、做诗。无忧无虑,两小无猜,欢乐充实,情同姐弟的少年时代过去了。直到他们十来岁的年纪,李儒公因母亲病故,急忙赶回湖州老家奔丧。临行匆匆,让积智禅师将季疵领回庙中。僧人日夜念经,坐禅,需要以浓茶来解消困乏。唐代喝饼茶,有一套繁琐的制茶、煮茶技法。庙内饮用的茶叶,是僧人自己上山采来野茶树上的嫩叶,经过蒸煮、烘焙等多道工序,制成饼茶。古人沏茶,十分讲究茶汤的水质。先要取来碧清的泉水,或清洁的溪水、河水。再将茶饼碾碎,加上盐、姜、葱、鲜花等等多种调料。在木炭风炉上,猛火、文火地
3、煮沸。经细筛过滤后,再斟入杯中。季疵在为师傅们侍茶的劳动中,学会了一套采摘、蒸饼等制茶技法,也学会了精巧的品饮沏茶技艺。季疵聪明好学,老法师很欢喜他的灵性,要收他为徒,命他剃发为僧。但这位已经读过了许多诗书的青年人,很向往儒士,不愿为僧。他愿意读儒书,不愿诵佛经。季疵多次不听老和尚剃发的劝告,便被罚做苦工。他不堪忍受寺庙中的苦役,逃出山门,加入了唱戏的流动班社,四海为家,到处流浪,以唱戏为生。季疵是勤于刻苦学习的青年,唱戏的余暇,读书,做诗。这种四海飘流的生活,使他拓宽了视野,增广了见闻。流浪中,时常经过一些茶山。他在寺庙里原本己对茶艺有浓厚的兴趣,这时便十分留意各处茶山上茶叶品种的优次,比较
4、各地制作方法的异同,了解各处不同的茶艺习俗,品尝、分辨各山泉水的水质、水味。读易时,季疵偶起一课,得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似乎命运注定他要成就为一个超凡脱俗的隐土。于是,这位不知自己家世的青年,便以陆为姓,以雁翼为名。取名陆羽,字鸿渐。在陆羽二十四岁那年,爆发了安禄山的叛乱。长安陷落,戏剧班社解体,他只好随人流向南方逃难。陆羽原是飘荡的浮萍,无根无叶,逃往何处?他想起了幼年抚育过他的李儒公夫妇,想起了童年青梅竹马的游伴季兰。陆羽千辛万苦,跑到了湖州。一打听,李儒公夫妇都已去世,季兰无依无靠,只好投身道观中,做了一名年轻的道姑。陆羽无处栖身。季兰对他说,她在湖州有许多诗友,不妨去见见
5、他们,也许可以找到一处暂时托身之地。季兰领陆羽拜访了湖州妙喜寺的高僧皎然,这是中唐时期一位有名的诗僧。陆羽和皎然初见面,便感到志趣相投,谈兴浓,诗意更浓,很快便成了真挚的忘年之友。陆羽本来就熟悉寺庙生活,从此便寄住在湖州杼山妙喜寺。季兰还介绍陆羽认识了另一位湖州诗人张志和。张志和有学问,但不愿做官,隐居在乡。他那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鳏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更是流传千古。张志和诗意飘逸的心态,深深地感染了陆羽,使他沉醉。一见如故,张志和也成了他密切交往的诗友。此时湖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州刺史颜真卿,是一位诗人兼书法家。他的书艺,被认为是王羲之之后,继往开来的一位大书家。他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神的爱与痴.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