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学术研究新成果的结合:以官渡之战为例.docx
《论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学术研究新成果的结合:以官渡之战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学术研究新成果的结合:以官渡之战为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论中国古代瞬学与学术研楠成果辘合:以官渡之战为例如何将己经公认的历史学研究新成果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关系到一堂课是否具有学术意义,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视野和思考能力。目前,大学高师院校历史系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简称十院校本)。该书至2010年已经修订5版,总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11笔者拟以此版本教材官渡之战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界对官渡之战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中国古代史教材与学界研究成果有机结合的问题。一、十院校本有关官渡之战的表述与学界对官渡之战研究的新观点十院校本将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合在一起,作为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
2、步和民族融合”第一节“三国鼎立”的一目“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从官渡之战在十院校本教材所处的位置看,编写组对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意义有充分认识。编写组对官渡之战双方的实力表述为:“袁绍方面兵多粮足,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可用来作战的,大约只有一两万人”1304;将曹操击败袁绍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袁绍“性格外宽而内忌”“犹豫寡断以及集团内部“政治腐败”等;二是曹操阵营团结一致、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以及曹操个人杰出的军事才能,认为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1305由上可见,编写组主要沿用二三十年前学界对官渡之战的传统
3、看法,并没有将学界研究新成果吸纳到教材的编写中。任课教师如果不将学界有关官渡之战的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的讲授中,学生只能从以上教材的表述中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乃至公式化的结论,这体现不出大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历史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的特点和要求。学界对官渡之战研究的进展集中体现在官渡之战是否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上。相关论文从袁绍在官渡战前对青、冀、幽、并四州的实际控制程度、袁绍集团的军事经济实力、曹操战前占据的地盘范围、许下屯田的良好效果、讨伐董卓起兵之初至其战前兵力扩充的过程及总数、官渡之战实际涵盖的地域范围及与官渡地区的区别、曹操在官渡战前的征伐刘备等其他小军阀
4、的军事行动、曹操在官渡之战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兵力部署、对袁绍军数万降卒的处理、曹袁双方内外线攻防态势、张绣、鲜于辅、刘表、刘备等其他军阀的态度变化、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是否存在刻意抬高曹操贬低袁绍的曲笔、裴松之的相关注释,得出官渡之战实际上一场实力相当的拉锯战,曹操军队在十万左右,并非是曹操以弱胜强的结论。学界对官渡之战曹操兵力的考证有助于学生认识东汉末年北方各派军阀豪强的真正实力和各军事集团内部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认识官渡之战前后北方政局的实际情况有重要价值。二、将官渡之战曹操兵力数量研究新成果融入教学中的途径十院校本和学界认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观点,主要是依据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本纪建安五年
5、八月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时“(曹操)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记载。如将“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放置在其所在的语段中仔细分析,就会得出曹操兵力绝非仅万人的结论。现将此句所在三国志中的段落列出如下: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或书,议欲还许。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219由上可见,曹操在官渡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代史 教学 学术研究 成果 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