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工]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技术0651.ppt
《[能源化工]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技术065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化工]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技术0651.ppt(5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微地震监测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在低渗透油田生产开发中的最新应用目录 摘摘 要要 1.1.理论与技术理论与技术 2.典型应用及实例典型应用及实例 3.技术可靠性检验技术可靠性检验 4.4.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人工裂缝监测中的应用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人工裂缝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及展望景及展望参考文献摘摘 要要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计算机及信号识别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生产服务单位应用这一技术服务于油田生产,并取得重要成就。我们发展、并应用该技术于国内油田的生产、开发,仅在近3年,就监测了近500口井。在油田井网调整,压裂裂缝转向,油田调、堵、压施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
2、的作用,提高了施工的科学性,为油田增产、增效作出贡献。摘摘 要要 在吐哈油田,S3-231井压裂后出现暴性水淹,含水由压前的80%升至99%,依据监测结果,判断该井人工裂缝方位与以往应力场研究预计的裂缝方位不同,指向邻近水井S4-24。对S4-24井采取控水措施后,含水降至75%,日增油6m3。在大庆油田采油十厂监测了3口井、5层的压裂转向,依据监测结果,判断有2口井、4层转向明显,1口井、1层转向不明显。判断转向不明显的井恰好是油田加堵剂偏少,效益偏差的井。监测结果是可信的。摘摘 要要 在大庆油田采油十厂,对朝61-杨127井的调、堵、压过程进行了监测,发现,调、堵剂的流向与调、堵后压裂裂缝
3、方向沿着不同方向,判断此次调、堵、压施工是成功的。事实上,此井该次施工,日增产原油3吨,二个月累积增产原油200吨。监测实践表明,该项监测技术,使用方便,实时性强,结果可信,可以为油田布井,压裂转向,调、堵、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施工作业,检验施工效果。1.理论与技术理论与技术 1.1理论依据 1.2监测技术 1.3信号识别1.1理论依据 地下经常有微地震发生,压裂或注水时,地层压力升高,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压力变化区会有诱发微地震发生,记录、定位这些微地震源,其分布可以反映裂缝轮廓。摩尔-库伦准则可以写为:=0+(S1+S2-2 P0)/2+(S1S2)cos(2)/2 (1)=(S1 S
4、2)sin(2)/2 (2)理论依据 (1)式左侧不小于右侧时发生微地震。式中,是作用在裂缝面上的剪切应力;0 是岩石的固有无法向应力抗剪断强度,数值由几兆帕到几十兆帕,沿已有裂缝面错断,数值为零;S1,S2 分别是最大,最小主应力;P0是地层压力;是最大主应力与裂缝面法向的夹角。由式(1)可以看出,微震易于沿已有裂缝面发生。这时0为零,左侧易于不小于右侧。P0增大,右侧减小,也会使右侧小于左侧。这为我们观测注水,压裂裂缝提供了依据。1.2监测技术 监测使用自行研制的微地震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地面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记录,实时分析、显示。监测依据微地震震源特征,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微地震信号识别
5、理论,用监测得到的微地震点的空间分布及其三视图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实时给出人工裂缝监测结果。1.3信号识别 信号识别是本项技术可行的关键,我们采用了13个判别标准:幅度谱,频率谱,信号段的频谱分布,包络前递增及后递减特征,包络的拐点特征,导波的上述特征及各路信号的互相关特征等13个特征,编制了计算机自学习软件,根据上述13个标准,依据以往近千口井的监测数据,训练得出信号识别判据。近5年的野外监测经验表明,这些判据是可信的,监测有很好的重复性,且在很多可验证的监测中,监测结果得到验证。2.典型应用及实例典型应用及实例 我们在油田多个生产领域中,应用该技术,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2.1地震监测技术在井
6、网布置与调整中的应用2.2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压裂转向中的应用 2.3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调、堵、压中的应用 2.4变压注水监测2.1地震监测技术在井网布置与调整中的应用 2003年3月9日,在吐哈油田,监测了S3-231井的人工压裂过程,监测给出人工裂缝方向(图1)。图1中,红色井位为油井,蓝色井位为水井。该井压裂层位:Q1(3+4),深度 2911.00-2935.20m,压裂前日产液5m3,含水80。根据原始地应力资料,该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38-50度,因此压裂该井,希望裂缝延伸到理想的方向来改善井网注采。压裂以后,S3-231井水淹,含水高达99%。根据人工裂缝监测成果,判断水来
7、自S4-24井。在对S4-24井进行水控以后,S3-231井日产液28m3,含水降为75%,日增油6 m3。图1.S3-231井人工裂缝方向及邻井 2.2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压裂转向中的应用 2.2.1压裂转向监测实例 2.2.2 新裂缝延伸机制分析朝75-105井 图2是大庆油田朝75-105井的压裂转向观测结果。二次压裂,人工裂缝方位发生了近2度的变化,为北西87.8度和北西89.7度;裂缝的高度差别也很大,近6米。图2中,左侧的图是第一次压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中间的图是第二次压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右侧的图是两次压裂的迭加图,第一次压裂获得的微地震点用红色表示,第二次压裂获得的微地震点用兰
8、色表示。图2.朝75-105井第二层两次压裂裂缝走向迭加图朝75-105井 从图2可以看出,把二次观测的微地震点迭合在一起,第二次检测结果相对第一次观测结果有可以看出的左旋趋势。仔细观测图2,二者在细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同一控制条件下的裂缝转向;这表明,该层的二次压裂出现了可以观测得到的人工裂缝转向,由于转向角度很小,约束转回原来的方向的力也很小,新裂缝保持直线延伸。该层第一次压裂的的井口峰值压力是26兆帕,排量2方/分;第二次压裂的的井口峰值压力是39兆帕,排量2.5方/分。朝46-126井 图3是朝46-126井的压裂转向观测结果。图3中,左侧的图是第一次压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中间的图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源化工 能源 化工 地震 人工 裂缝 监测 技术 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