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21杨氏之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杨氏之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1杨氏之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五教学形式课题名称杨氏之子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并不陌生,因为从三年级起,已经学过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古人谈读书三则和自相矛盾,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及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孩子应该是有所了解的。但体会“语言风趣幽默”的妙处,仍有一定困难,学生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而达不到更深层次,这需要老师创设情境,巧搭支架,帮助其理解感悟。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教材五下第八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风趣幽默,展现了儿童聪慧可爱、机智灵敏的形象特点,选自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本单元语文要素
2、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课后习题有“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意思,说说从哪里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可见,“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3.通过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难点:通过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教学策略:1.多层朗读训练中落实朗读及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2.新旧知识衔接中落实“理解感知”教
3、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顾课文,复习方法1.同学们,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文言文,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吗?2.学到五年级,你积累了哪些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了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随机板贴。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查阅资料、查工具书回顾旧知,为新课做好准备(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1.揭示课题,走近人物(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题目是一一杨氏之子。(2)你读懂题目了吗?谁来说一说。(3)运用“()氏之()”自我介绍。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1)课文讲了杨氏子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4、出示学习提示:1.读准字音,用自己学过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圈圈课文中表示杨氏之子和另一人物的称谓。2.完成作业本第3(1)题。(2)初读交流,以义定音。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吗?谁来说说作业本练习题的选择。“诣”正音小结:我们通过查工具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字词意思,从而能准确朗读课文。引导齐读句子。3.理清人物,了解大意(1)文中的另一个人是谁?(板书:孔君平)(2)你找到了哪些关于他们的称谓?板书:杨氏子孔君平杨氏之子:儿、君。孔君平:孔、夫子。(3)小结:在文言文中,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称谓。(4)那你能抓住主要人物,连起来说说课文的意思了吗?自由准备,指名交流。随机纠正朗读,说清大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杨氏之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21 之子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