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史(2024年).docx
《长江水利史(2024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水利史(2024年).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长江水利史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00km,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有700多条,流域面积180.7万km和黄河比较,长江河道稳定,水量大,含沙量小。虽然历史上仍有洪灾(见荆江大堤),但多灌溉、航运之利。流域内人口3.6亿,耕地3.6亿亩。自三国以后逐渐发展为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区。禹贡中已载有大禹导岷江以至下游的江湖治理等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社会动乱,诸侯争霸。当时巴蜀与楚、楚与吴越相争,水战中已出现特制的舰船。因水运频繁而开凿人工运河,是这一时期长江水利的显著特点。吴国兴修贯通江
2、、淮的郝沟,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开端。史记河渠书称:“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铸造的鄂君启节中的舟节,详细记述了各条水路与楚都郢(今江陵县北)相通的航线,其范围遍及鄂、豫、湘、桂、赣、皖诸省。秦昭王末期(约公元前256前251)蜀郡守李冰在灌县修建了都江堰。汉水支流蛮河上(今宜城县境),后人利用白起引水灌鄢郢的渠堰,开为渠、塘结合的灌渠,灌田3000顷。其他如太湖流域、沮漳河流域,都有灌溉之利。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多方面发展水利。秦灭六国,为统一岭南,秦
3、始皇派监郡御史禄开凿广西兴安的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汉初年,江、汉开始有洪水灾害的记载,第一次(公元前185)江汉泛溢,淹4000多家。五年后,二水又溢,淹万余户,均在荆江段和汉水中游。汉代襄阳附近已出现江汉堤防,以后长江荆江段和汉水中游以下就成了历代防洪重点。西汉后期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创建大量灌溉工程。东汉初年,杜诗任南阳太守,整修陂池,并创制“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农器。后汉时在汉江支流蛮河上扩建木里渠,可灌田700顷,到北宋时已扩大可灌田6000顷。其他如汉中的山河堰、长江下游三角洲的陂湖、巢湖地区的渠堰,有不少相传是西汉时创建的。扬州一带的湖塘水利,
4、东汉早期已经开发。上游如西汉景帝时文翁修渝堰,扩大了都江堰灌区;王莽时文齐兴修滇池水利,灌田2000余顷。航运方面:江南运河已经形成;汉武帝时曾试图开凿沟通汉水和渭水的褒斜道运渠;东汉时整治过嘉陵江上游的水道。东汉自首都洛阳,经黄河、汴渠、邪沟通向江、淮的漕运已受到重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O北方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民众不断南移,长江流域逐渐形成基本经济区。此时水运已成为主要交通形式,并出现局部的干支流堤防和海塘。水利工程以镇江地区、太湖流域、安徽沿江一带居多,其次是湘江、沅江、汉江和赣江等地。东汉末期已兴修扬州的陈公塘和七门堰、吴塘等工程;曹魏与孙吴交兵多利用东肥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江 水利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