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工站项目典型案例社区社工室建设.docx
《街道社工站项目典型案例社区社工室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道社工站项目典型案例社区社工室建设.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街道社工站项目典型案例社区社工室建设O1.案例背景甲地街道辖23个居民区,设15个社区居委会,实际居住人口约8.8万,是比较稠密的居民住宅区。甲地街道社工站坚持党建引领,专业为本,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发挥社工站的枢纽平台作用,助力社区社工室建设,使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迈进。02.问题分析前期,社工站在街域15个社区开展走访调研工作,在走访基础上拜访社区书记、志愿者骨干等重点人群,绘制社区资源地图。调研过程中发现几点共性问题,一是社区环境问题突出。甲地街道内多为老旧社区,为实现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统一进行了口袋公园建设工作,通过此项实事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但经过走访交流
2、,很多居民代表反映,部分居住此社区的居民没有维护社区公共空间的意识,“随意践踏草坪、破坏花园花草树木、垃圾乱扔乱放”行为频发,导致了口袋公园以及公共空间环境的破坏,为民服务的“好事”变成了“坏事”、“花园”变成了“垃圾场”。二是社区志愿者管理缺乏规范性。社区志愿者团队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系统化志愿服务平台,志愿者激励不连续无计划,缺少统一的志愿方向与目标,导致志愿者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志愿服务。三是社区工作者事务工作较多,缺少时间、精力以及经验整合社区资源。需要提升资源整合意识,为自己的工作进行减负。03.理论基础(一)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立足于发展、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与资源,
3、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社工站赋予志愿者队伍每一位成员责任、义务与权利,从而增强志愿服务意愿和志愿服务团体凝聚力。(二)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社工站致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街道级志愿服务品牌,完善志愿者管理与激励机制,发扬志愿精神,厚植公益理念。(三)五社联动机制。“五社联动”是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甲地街道社工站立足居民实际需求,牵动社区社工室,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街道 社工 项目 典型 案例 社区 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