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心得体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心得体会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据悉,通知明确了专项整治的范围和目标,即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通知提出四项主要任务。一是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加强问题整改。二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
2、布。三是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整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四是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通知要求各地提高站位,压实责任,把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作为教育系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工作,以师生获得感检验专项整治成效。从规定上看,教育主管部门十分注重减负政策的落实情况,特别提到要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结合近期见诸报端的一些新闻,我们不难理解这些规定的良苦用心和现实意义。之前有教师吐槽,自己面对的现实压力很大,而且很多事情与教学无关,”要应
3、付各种检查、完成各种填表,现在又成了数字劳工,每天在各种微信群里忙于打卡、转发,老师的工作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真实心声。还有媒体报道,一些中小学教师终日奔波于加班准备迎检材料、到河流池塘防止学生溺水、到学校周边十字路口引导交通等与教学无关的事务,让人叫苦不迭。这些杂七杂八的工作,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安排,也让学生无法从教师处得到充分的指导。还有一些为了完成上级检查而打造的“形式主义成果”,让本来应该专注于教学的老师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去填表格、搞花架子。还有名目繁多的“投票”“排名”等活动,不仅分散了老师们的精力,也容易造成恶性竞争。要切实给教师减负,以上种种情况,当然
4、是越少越好。对此,有关部门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首先,就是要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加强问题整改一一这是为了解决“存量问题”,同时从准入门槛上,严格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其二,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其三,要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另外,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对校园管理进行常态化的规范,让政策真正得到有效实施。在这些要求和措施背后,是一个个现实问题。比如,对那些落实政策不力的学校,就应该加强监督,提升管理能力。对那些组织活动能力不足、活动质量较低的学校,则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提升活动质量,并更好地契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减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
5、老师们轻装上阵,更好地把才华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教育为本的精神。杜绝形式主义,才能让教师实事求是地面对真正值得去解决的问题;也只有免受无关杂务的滋扰,教师才能把心思都放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更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给中小学教师减负,最终惠及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受教育者。在未成年人看来,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以及工作中的状态,都具备很强的示范性。只有让老师们有更强的获得感和价值感,以饱满的精力积极投入工作,才能给学生更多正面引导。事实上,早在2019年,中办、国办就联合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2022年
6、,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也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可见,在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问题上,各方一直高度重视,红线也一直在。但文件的层层转发、转达,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关键还是要看政策执行的效果如何,老师们的减负效果究竟又如何。对此,通知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专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并且“以师生获得感检验专项整治成效”。近年来,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普遍反映在日常教学任务之外存在大量课外负累,甚至有老师吐槽,“当了教师后才发现教书竟然是占比最小的那个工作环节”。人们有理由担心,长此以往,不仅教师的工
7、作状态会受到影响,也可能让整个教育生态受到侵蚀和破坏。因此,为教师减负,就要动真格、见实效。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蔓条不只是“社会事务进校园”。不管是越来越卷的各类竞赛、评比,还是越来越多的突击检查、各类会议,最终都会落到本就十分繁忙的一线教师身上。所谓“上头千条线,老师一根针”,这些任务单独拆开来看似乎都有其必要性,但是叠加到一起,就有可能让老师们感到难以招架、身心俱疲。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由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2018年3月,党中央公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秘书组设在教育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就包括“
8、协调解决教育工作重大问题”。整治形式主义、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哪些事务能进哪些不能进,尤其需要统筹、协调。此次通知就强调,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说到底,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育、教学,除此之外的事务如果影响了教师的本职工作,那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对不该承担的社会事务该剔除的剔除,该优化的优化,该精简的精简,对老师们来说,少一些打扰就是最好的尊重。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
9、良好环境,已经到了下大力气整治的时候了。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顽疾,行业呼声一宜强烈。早在2019年12月,“两办”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随后,全国多地出台相关措施,或者减负清单,以期减轻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从现实情况来看,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小学教师仍普遍反映,进校的非教学社会事务、形式主义任务依旧繁重,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令其不堪重负,进而影响了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减负为什么这么难?难点在哪?相关调研发现,一方面,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持续已久、悬而未决,是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投入度的重要因素,治理这一问题存
10、在很大难度。另一方面,从政策制定到执行都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导致当前教师减负政策执行中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层的、相互牵扯的关系样态。例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三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将过多的责任与任务推卸给老师,而选择性无视教师的减负需求,造成当前教师工作负担难以疏通的总体生态。尤其是当前随着学校功能的扩展,教师职责的扩充,教师不得不接受来自多方的问责和督导,这种压力最终外化为无休止的评比考核、行政任务摊派等,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为此,要优化教师工作生态、减少非必要的工作负担,需要维护教师专业人员的职业属性。一方面要尊重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责,避免教师工作范围的无限扩大,尽量减少高强度的事
11、务性工作与繁琐的行政性工作,保障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在教学性工作上得到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要尊重教师作为关键教育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在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群体的意见,完善政府、学校、教师的沟通渠道与表达机制,重塑教育生态的均衡利益秩序。调研中还发现,教师减负工作虽然己经初见成效,但是在简化督查考察评比考核事项、报表填写数字化等事项上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这些评估经常与不必要事项紧密嵌套在一起,具有隐匿性、嵌套性,因此难以察觉、消除。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在数量上和方式方法上对各类评估检查进行动态管理。一方面,控制各类检查、文件下发的总体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确实必要的督导、评估等活动;另一方
12、面,各部门在检查工作中应注重合作性与协调性,对学校开展督查评估的部门应当统筹安排行动时间、材料收集、考查方式等工作,避免重复检查的现象,避免造成学校人力资源与物质费源的浪费。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注意发挥督查工作的实效,教育督导机构要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列入教育督导内容,完善教师减负政策的激励约束机制,定期督导与长期监管相结合,严肃问责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学校,必要时可以建立第三方监测和公告制度以避免学校对教师减负政策进行“替代性执行”的情况。看来,为教师减负,必须动真格、见实效。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育教学,除此之外的事务如果影响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对不该承担的社会事务该剔除
13、的剔除,该优化的优化,该精简的精简。对老师们来说,回归教书育人才是正事,少一些干扰才是最好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明确要求,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要将这一制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相关专家委员会,对社会事务进校申请进行严格审批。某项社会事务进校是否有必要,是否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应该由专家委员会来进行专业评定,以此扭转一些地方部门动辄“进校园”“小手拉大手”工作思维。二是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让举报热线发挥作用。此前,我国各地在发布给教师减负清单时,都提到建立举报热线,但有关部门在处理相关举报时,却存在“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现象。因此,大部分在职教师,考虑到自身的考核、评优、晋升问题,即便对进校任务不满,也选择忍受。这需要将教育督导、人大代表、学校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多方的力量整合起来,进行监督管理。从本质上说,不落实减负清单规定,给教师布置白名单外的任务,就属于干扰学校正常办学,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此进行严肃处理,并向社会进行通报。希望以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推动给教师减负的基本制度建设,把规范社会事务进校纳入常态化治理,并以师生获得感检验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