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题库】直线运动.docx
二、直线运动水平预测(60分钟)双基型1.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I是I()(八)只要是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B)只要是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C)质量很大或体积很大的物体都定不能看作质点(D)由于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看作质点2. 个小球从4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I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M)批注fj2:BC(八)位移是5m(B)路程是5m(C)位移大小为3m(D)以上均不对3. 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凰()_【批注f3j:ABC(八)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无必然联系(B)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C)加速度很大时物体速度可能很小(D)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一定很大纵向型批注研ACD4.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网()(八)它是竖直向下,如=0,=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在开始连续的三个I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I:4:9(C)在开始连续的三个I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D)从开始运动起下落4.9m、9.8m、14.7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啦:小5. 物体A、8的S/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如()(八)从第3s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以如(B)两物体由同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8迟3s才开始运动(C)在5s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s末A、8相遇(D)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6. 在高空自由糅放甲物体后,经过时间。在同一点再以初速用竖直下抛乙物体。在甲、乙两物体着地之前,关于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I是I()。(八)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C)保持不变(D)要看丁和山的值才能决定速度变大或变小Y-批注KI6J:C(提示:下落过程中甲物与乙物具有相同的加速度g所以两者的相对速度保持不变)7. 如图所示,物体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第一次经光滑斜面AB滑到底端时间为小第二次经光滑斜面ACD下滑,滑到底端时间为匕,已知AC+CD=AB,在各斜面的等高处物体的速率相等,硼断()(八)>2(B)Z=/2(C)h<i2(D)不确定横向型批注UJ7J:A(提示:因斜面光滑,可知物体在。点及B点速度大小相等,分别作出它们的V-,图像,根据翘意,两图线与,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即可比较两次下滑的时间长短)8.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的记录纸带如下图所示,图中_的点为记数点,在每两相邻的记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I()1-批注Ifi81:B(提示:利用Sn-SnT-aT2进行求解,T为(八)0.2ms2(B)2.0ms2(C)2O.Oms2(D)200.0ms29. 甲、乙两车相距s,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作加速度为内、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甲在后面作加速度为如、初速度为。的匀加速运动,试讨论两车在运动过程中相遇次数与加速度的关系。答案:由于S中=WH42凡S乙=£内凡相遇时有:SlP-S乙=S,则有:,1,11,一.wo±vo2-2(-fl2)sG¾f÷oair-zat2=s,彳(a一田)尸vof+s=(),t=1.1.1.a一2(1)当WWG时,式,只有一个正解,则相遇一次:(2)当a>.2时,若w»2<2(a-02)$,式,无解,即不相遇:若v=2(11-a2)5,式,只有一个解,即相遇一次。若w>2(回一。2)$,式,有两个正解,即相遇两次10. 如图所示,有个沿水平方向以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半径为R的半圆柱体,半圆柱面上搁着一个只能沿竖宜方向运动的竖直杆。在半圆柱体速度为V时,杆同半圆柱体接触点和柱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仇求这时竖直杆的速度和加速度。答案:取半圆柱体为参照物,则V、a应为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竖直杆上的尸点相对于圆柱体的速度V相沿圆柱面上尸点的切线方向,因此竖直杆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应为V.和V的矢量和,如下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功=vtan仇圆柱体表面上尸点的加速度由切向加速度a,'与法向加速度小,组成,其中a;=*,即a;=A拓.所以P点的对地加速度为1、%和a的矢量和,由图可知ACOSU阶梯训练运动学基本概念变速直线运动双基训练1. 如图所示,个质点沿两个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运动到C,规定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在此过程中,它的位移和八丁、路程分别为I()'Tk-批注嬴O(Zj/IX1.(八)4R,211R(B)4R,一2"R<J(C)-4R,211R(D)-4R,-211R2. 对于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网((八)任意26内的位移一定等于IS内位移的2倍(B)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它的路程(C)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相等I批注E:AB批注12:CD3. 有关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下列说法中JE确的I是I()。(八)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B)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C)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D)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4. 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回()。(八)打点计时器应用低压交流电源,交流电频率为5()HZ(B)纸带必须穿过限位孔,并注意把纸带压在复写纸的上面(C)要先通电,后释放纸带,纸带通过后立即切断电源(D)为减小摩擦,每次测量应先将纸带理顺5. 某物体沿宜线向一个方向运动,先以速度也运动,发生了位移s,再以速度v2运动,发生了位移s,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若先以速度W运动了时间r,又以速度V2运动了时间3r,则它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I-17一ftlj113:,4(v+3v2)6.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作直线运动,先以速度的行驶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接着又以v2=20km跑完三分之一的路程,如果汽车在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28kmh,则Vl=km/h批注1.jfl"357. 质点由位置A向北运动了4m,又转向东运动了3m,到达B点,然后转向南运动了Im,到达C点,在上面的过程中质点运动的路程是多少?运动的位移是多少?位移方向帆Mt批注1.jfl5:8m,2m,东北方向纵向应用8. 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楣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I是I(Iv批注1门6】:CD(八)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下(B)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上(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上(D)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9. 在下面所说的物体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I().jjftpi7zD(八)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B)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C)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速度为零,而其加速度不为零(D)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当物体加速度减小时,它的速度也减小10. 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同知I(2000)批注mi。C年上海高考试题)/2Iy/4Iilllllllllllll/5Illl/6力IlllA12/)U/6Il(八)在时刻/2以及时刻“两木块速度相同(B)在时刻t两木块速度相同(C)在时刻U和时刻1.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D)在时刻1.和时刻IS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11. 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厕1(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一批注uri9j:B(八)物体的动能不可能总是不变的(B)物体的动量不可能总是不变的(C)物体的加速度一定变化(D)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变化12. 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某路标,以后甲车直作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运动,丙车先减速后加速运动,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的速度又相同,K,1.ft½f20;B(八)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C)丙车先通过下个路标(D)三车同时到达下一个路标>r,"雌|f22:2R,0,2R13. 如图所示为质点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I是I()(八)整个过程中,CO段和OE段的加速度数值最大(B)整个过程中,BC段的加速度最大(C)整个过程中,。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最小位移等(D)BC段所表示的运动通过的路程是34m14. 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作匀速圆周运动,其间最大位移等于.于,经过*圈的位移等于0I横向拓展15. 某测量员是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O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s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11V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J癖g:425(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3】16. 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约与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的倍。(2000年上海高I考试题|)雌jf24:0.582000上海高考1217.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以各白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BPv=Hr,式中为一常量,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致。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丁,其计算式为7:o根据过去观测,哈勃常数H=3xlO-2ms.y.,其中1.y(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1999年上海市一批注jf25:”H,1X1O°高考试题)1999上海高考16答案:18. 甲、乙两地相距220km,A车用40kmh的速度由甲地向乙地匀速运动,8车用30kmh的速度由乙地向甲地匀速运动。两车同时出发,B车出发后】h,在途中暂停2h后再以原速度维续前进,求两车相遇的时间和地点。I批注Uf26gh两甲地16Okm19. 一辆汽车向悬崖匀速驶近时鸣喇叭,经f=8s后听到来自悬崖的回声:再前进门=27s,第二次鸣喇叭,经h=6s又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w=340m,求:(1)汽车第一次鸣喇叭时与悬崖的距离。(2)汽车的博_jjftp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