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部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浪淘沙(其一)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涯”字.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浪淘沙(其一)。3 .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瞒气势的.【教学重点】能说出浪淘沙(M-)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教学难点】能说出浪淘沙(M-)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 .导入: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黑客写下了赞颂她的诗篇,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笔下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看看他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黄河.2 .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板书:浪淘沙(其一)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 .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3)随机点名朗读.朗读点拨:"曲"在这里表示弯弯曲曲,读第一声"qu""簸"意思是颠簸,用作动词读"bn.3 .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涯。(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点拨:"涯”是左右结构。"厂"里面是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士".4 .解读诗迦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诗题后,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借助注释,了解“浪淘沙”是唐代曲名.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5 .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刘禹锡,老师再进行明确: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留和诗人的擘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今存诗800余首,内容非常丰富.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黄河在刘禹锡笔下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寻找答案吧!(一)自主探究1 .探究任务借助课文注释,查阅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2 .探究活动(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查阅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点拨:利用注释,理解"簸"指颠簸;查阅资料,理解“九曲”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指波浪淘洗.(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3 .成果展示(1)字词梳理: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波浪淘洗。簸:颠簸.(2)诗意梳理: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熨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一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卓牛织女家.4 .情境诵读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迸一步理解古诗大意。(二)合作探究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1 .探究任务体会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稠气势的.2 .探究方法(1)抓住数字,想象画面.(2)抓住声音,想象气势.(3)结合文化常识,读出"磅礴".(4)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3 .探究活动(1)抓住数字,想象画面.默读诗歌,思考:你仿健看到了什么?学生个别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引导:这句诗中有两个数字,你发现了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黄河?预设1:九、万.预设2:"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曲"表现了黄河弯弯曲曲的地方有很多.我仿佛看到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预设3:"万"表示极多,虚指。"万里沙"突出了黄河的沙多.我仿佛看到了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声势浩大,浩浩荡荡.指导朗读,读出画面.(2)抓住声音,想象气势.引导:再读诗歌,你仿罐听到了什么?指名反馈.出示:浪淘风簸目天涯.引导:结合注春,你是如何理解"浪淘风簸”的?预设:大浪滔天、震耳欲登、雷霆万钧学生想象说话:我仿佛听到了,这真是一条的黄河啊!预设:我仿佛听到了黄河波涛滚滚,从遥远的天边蜿蜓奔腾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真是一条声势浩大.气势一礴的黄河啊!指导朗读诗歌的第一、二句,读出黄河的气势:前两句诗抓住关键词"九""万”"浪淘风觞",从画面和声音想象开去,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磅礴气势。(板书:关键词)(3)结合文化常识,读出"磅礴".过渡:诗人由眼前气势磅礴的黄河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圈画词语,小组交流。预设:直上银河、牵牛织女.学生回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简单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预设:牛郎从小遭哥嫂虐待,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下一儿一女。可是,他们却被王母娘娘用一道天河相隔拆散,从此天各一方.最终,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启发思考:"黄河"和"银河”“牛郎织女"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师补充典故:传说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点拨: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如今他要向黄河的源头一一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牛郎织女家。这两句诗既是作者的浪漫想象,表达了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黄河之水从天而来的磅礴气势。朗读指导:读诗歌的第三、四句,读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小结: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板书: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抓住数字"九""万"想象画面,抓住"浪淘风簸"想象声音,同时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4 .诵读指导过渡: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吧.教师从整体上指导诵读:(1)前两句诗:语速放缓,语调沉稳而有力,读出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气势。(2)第三句诗: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表现出诗人欲直上九再的气概.(3)第四句诗:语调平缓悠长,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5 .情境跟读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课文(跟读版),全班配乐朗读,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和诗人的豪迈气概。6 .情境背诵(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2)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课文(背诵版)或借助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背诵古诗。四、课堂小结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浪淘沙(其一),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和声音,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深刻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诗人的豪迈气概.(板书:磅礴气势豪迈气概)五.拓展延伸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刘禹锡站在黄河边上,聆听了黄河震耳欲聋的涛声,感受了其磅礴的气势.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宋琬笔下的黄河,看看这首诗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收获。渡黄河清未琬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人间更有风流险,翻说黄河是畏途。(1)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译文: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可人们反而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3)引导:通过读这首诗,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特点?(学生自由交流)点拨:诗歌描写了黄河一泻千里、浊浪排天、汹涌奔腾和惊涛骇浪的特点.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从内容和情感上加深对黄河的认知.六、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古诗浪淘沙(其一).2 .收集描写黄河的诗词,向全班展示.【教学设计】浪淘沙(其一)江南春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莺"字.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3 .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教学重点】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教学难点】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美好的诗句,总能涣起我们对江南春色的无限遐想。诗人杜牧笔下的江南春色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江南春的美好风光.4 .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板书:江南春)二、夯实基础1 .情境听读播放江南春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 .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3)随机点名朗读.朗读点拨:注意读准“莺(ying)""映(ying)""郭(gu)”特别注意“管、映"为后国音.3 .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莺.(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点拨:"莺"是上下结构."管"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使整个字的结构稳定、平衡。4 .解读诗题(1)引导:诗题中的“江南”指的是哪里?学生自由回答。点拨:"江"特指长江."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2)小结:“江南春”的意思是江南的春天。5 .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杜牧,老师再进行明确: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紫微""杜樊川"。杜牧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作者杜牧笔下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江南春色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寻找答案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6 .探究活动(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点拨:利用注释,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结合插图,相机理解“楼台"一词指楼阁亭台.(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3 .成果展示(1)字词捻理:山郭:山城,山村.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楼台:楼阁亭台。(2)诗意梳理: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藤的烟雨之中。4 .情境诵读播放江南春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古诗大意.(二)合作探究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呢?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1 .探究任务抓住景物,感受江南春天的特点。2 .探究方法(1)默读江南春,圈画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2)结合诗句,展开想象,说一说你感受到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3 .探究活动(1)默读江南春,圈画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引导:默读江南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江南的春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