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东氢能产业发展报告.docx
2024广东氢能产业发展报告氢能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今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r第十:次集体学习,明确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3月25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推进广东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聚焦海上风电、高效光伏、新型储能、绿色氢能、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等领域强化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广东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广东是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截至2022年底,广东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00辆,建成加氢站53座,车辆推广和加氢站建设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但整体来说,广东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技术创新研发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发展路径需进一步明确、对绿氢发展支持偏弱、氢能示范应用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广东氢能产业发展已到了亟待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大力推广示范应用的阶段。广东要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推动氢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以氢能示范应用为抓手,走出“规模”与“成本”的产业化死循环,巩固氢能先发优势,开拓广东新质生产力新赛道。建议:推广“氢应用”,打造全球氢能汽车产业高地,持续拓展氢能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能源电力、建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完善“氢基建”,打造“氢走廊”项目,建设完善沿线制氢加氢基础设施;完善氢政策",出台氢能发展配套方案,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对产业链重点环节进行补贴;创新“氢技术”,构筑广东氢能创新体系,加强行业共性问题重点攻关。1、广东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在广东氢能产业布局中,各地市积极发挥各自氢能产业优势,以佛山、广州、深圳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和产业高地为引擎,联动中山、东莞、云浮、潮州等关键材料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珠海、东莞、阳江等氢能源供应基地,推动重磅氢能项目落地,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一)佛山氢能产业集聚发展起步较早佛山聚集了超过150家氢能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氢能产业发展集聚区之一,更是“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的牵头城市,但目前发展进入瓶颈期。至2020年底,佛山已建成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三大氢能产业基地,汇聚了超过90家涉氢企业和科创平台,构建起国内最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建成并运营加氢站15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国;开通氢能源公交线路28条,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400辆,氢能终端应用推广规模全国最大。全国首个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在佛山市南海区运营,世界首条商业运营氢能源有轨电车也已在佛山市高明区上线运行。此外,2019年,佛山仙湖实验室落户南海区仙湖氢谷。在区域布局上,南海区是佛山氢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拥有制氢及加氢设备、加氢站设计与建设运营、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整车制造等产业链环节企业布局。此外,南海区还引入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东拜特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广东兰氢科技有限公司等氢能产品检测与设备研制企业,涵盖了从制氢、加氢设备、加氢站设计和建设、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汽车整车生产等产业链各环节,带动南海区氢能产业集聚发展。佛山氢能产业链企业有广东海德利森一氢科技、瀚蓝新能源、华特气体、联悦气体等;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有清极能源、爱德/、鸿基创能、清能股份、环华氢能、韵量燃料电池、优社动力、广顺新能源、广东洁能、攀业氢能、绿动氢能、中科嘉鸿、英匕腾等;全面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企业有国电投、舛辉新能源、康明斯等。(二)广州呈现上中下游全链条布局氢能产业发展态势目前广州对于氢能产业的政府扶持已成体系。H2019年起,广州先后发布了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综合扶持力度全国最大。目前正进一步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获得国家、省发展改革部门认定的创新载体、试点示范项目给予奖励,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新型储能重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带动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在广州落地。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南山区、宝安区和坪山区,其中南山区以电堆及核心材料、系统集成企业为主,其余各区均有上游装备设备技术、氢气制备和储运、系统、下游应用等相关企业。2020年初,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佛山市26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配套系统订单,并与广州市开发区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深圳国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佛山建设运营加氢站,开展广-佛燃料电池物流车示范运营。根据深圳市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2020年60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相关企业调爸情况来看,有10家获得市高技术企业认定,20家获得国家高技术企业认定,约占全市产业链相关企业1/3。在规模方面,深圳市产业链相关企业中有一半左右为5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而200人以上的企业基本上是目前不以氢能与燃料电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单位,如深圳燃气集团、中广核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以氢能与燃料电池为主开展业务的企业基本上都在200人以下规模。在企业发展状况方面。深圳有近55%的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正处于产业化初期,近25%仍处于研发前期,其中已融资的企业只占3乐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超过45%,主要为电堆以及系统相关企业。而处于商业期的企业主要是原有业务转型、技术升级应用到燃料电池领域的模式,如深圳市世榕智能装备,福瑞电气、欣锐科技等:或是运营端企业,如:宏旭新能源。企业发展阶段统计也反映出目前图2:主要省份氢能产业链企业分布rit*u*a)n0±jt*T*上,广东的氢能产业企业数量目前全国最多,达610家,江苏(435家)次之,远超山东(343家)、北京(325家)、上海(320家)。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广东有上游企业59家、中游企业353家,均为全国最多:布卜游应用领域,浙江的氢能企业全国最多,有180家。同时,上海、江苏在中游储运和下游应用的企业数量分布较均衡(详见图2)。(一)上游:广东球氢制备企业数量居多全球制氢的主流选择是化石能源制氢,由可再生能源制备的“绿氢”占比极少,用天然气制氢占六成。我国“富煤少气”,煤制氢成本要低于天然气制氢,虽然同样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但煤制氢占比高达62%(详见图3).广东因“缺煤、少油、乏气”,一次能源或乏,水能资源基本已开发,可再生能源尚未大规模开发利用,且因产业结构特点,工业副产氢资源较少,更多企业选择绿氢作为发展方向,形成了电解水制氢企业最多(23%).其他各种制氨类型企业并存的格局(详见图4)。图3:我国与全球制氢结构的比较全肆制象精构数据来源:IEA、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图4:广东制氢企业类型分布工业副产气2%数据来源:上奇产业通同时,广东生产电解水制氢装备的企业数量占比也最高,占到40%,其余较多的包括工业副产制氢装备企业、电解水膜电极企业、生物制氢装备企业以及天然气制氢装备企业。广东发展绿氢制备,与氢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契合。2023年以来,全球绿氢产业进入爆发期,电解水制氢设备的需求猛增,主要厂商纷纷扩产。根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中国电解水制氢企业数据库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厂商总产能已经达到38GW,比2022年新增23GW以上。按主流厂商的规划,到2025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的总产能有望超过65GW。(二)中游:加氢站数上占优前提下的“氢基建”探索从广东氢能产业中游的企业分布来看,生产氢气加注机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到80条加氢站作为燃料电池汽车充装氢气燃料的专门场所,已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广东已建成的加氢站数量全国最多,有55座。广东对氢能的应用,重点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制造生产和销售推广。2021年,国家多个部委局批复,由佛山市牵头,联合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阳江、云浮以及福建福州、山东淄髀、内蒙古包头、安徽六安等多个城市,组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广东在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制造方面,目前有三成左右的企业为燃料电池堆和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企业,其他七成为燃料电池系统配件生产企业。广深佛三市正以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为引擎,联动东莞、中山、云浮等市的关键材料、技术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珠海、阳江及福州、包头等市的氢源供应基地,打造广东氢能产业集群。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化。深圳燃气公司与万国数据、潮州三环共同布局数据中心固体氧化物电池(SoFC)示范项目,推动固体氧化物电池产业化。广晟氢能结合佛山市禅城区内发达的物流行业和大量的货运需求,逐步推广以3.5吨单/双瓶/固态金属储氢氢燃料电池叉车为代表的氢燃料电池工业车辆和4.5吨、18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49吨氢燃料电池重卡等氢能商用车辆。氢蓝时代与东莞多家冷链物流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推动氢能源冷藏车投入市场。3、广东氢能产业发展面临五大短板广东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之一,近年来示范应用效应不明显。受制于大规模应用进程缓慢、氢能技术研发水平较低、区域间氢能政策合力不足等因素,广东氢能产业化始终在“规模”与“成本”之间徘徊。(一)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进程缓慢表Ix广东部分地市氢能产业就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单位:件)地市氢制备氢储运氢利用总量占比广州市680232113102532.76%深圳市55023420298631.51%东莞市2091247340612.98%佛山市1421078433310.64%中山市4430641384.41%珠海市202819672.14%惠州市29216561.79%云浮市17731551.76%清远市2660321.02%江门市17131310.99%总量17348025933129100.00%(三)各地市氢能产业政策尚未形成合力长期以来,广东氢能产业发展呈现出自卜而上的特点。广东的省级层面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较晚,部分地市从自身情况出发,制定出台各自的氢能发展政策,目前尚未能形成很好的区域之间产业政策合力。例如,多个地市都在建氢能全产业链,城市间进行氢能产业协同合作不足,未能形成全省“一盘棋”推进。据佛山环保与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吉诗介绍,目前广东不同城市的氢能产业相关政策不同,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成本。例如,广佛合作发展氢能,在交通物流领域逐渐形成在佛山南海区卸载货物、在广州黄埔区加氢的做法,但课题组调研时了解到,佛山市车牌的氢能物流车到广州市加氢的成本达70元/公斤,远高于广州市本地车牌氢能物流车的加氢价格(约35元/公斤)同时,广东因资源禀赋限制,以发展绿氢为主,但省里还没有出台绿氢生产补贴政策。深圳市在深圳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为购买绿氢设备提供30%、不超过200万元的补贴。相对而言,国内其他多个省份已出台绿氢生产补贴政策,明确为绿氢制氢端的前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详见表3)。表2:部分省份的绿氢生产补贴政策省份地市政策名称补贴类型11TO4Tr补JttW山东潍坊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绿氢设备对从事高压氢气、液氢制备、固态储氢等新增设备购置款10%,单项不超100O万内蒙古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