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临床实验室相关感染案例解析.docx

    • 资源ID:1267677       资源大小:17.1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临床实验室相关感染案例解析.docx

    临床实验室相关感染案例解析一、临床实验室感染的案例分析(一)实验塞布鲁氏菌感染案例12018年因意外接触布鲁氏菌:实验室对关节积液标本进行处理,笫三天培养出白色菌落,鉴定为布鲁氏菌。当时处理标本是开放性操作台,有21人定为潜在暴露风险。实验室检测流程:关节积液培养、显微镜观察涂片、革兰氏染色、载玻片制备、标本接种在培养皿上,均在BS1.-2实验室进行。意外暴露高风险操作,评估结果:13个高风险、3个低风险、高风险人员接受暴露后预防用药,后期没有造成大的感染。(二)实验室布鲁氏菌感染案例22012年5月大雨破坏了BS1.-3级实验室,实验室对培养基进行人工操作,BS1.-3的通风系统被帆布覆盖,以保护设备免受雨水的侵害,事故发生后,实验室工作人员意识到单向通风系统不起作用,立即确定了感染风险,开启了流行病学调查。有11人在BS1.-3级实验室内穿着工作服外套、佩戴-次性手套、N95口罩。以前没有感染过布钟氏菌,最终调查结果2人确定感染布鲁氏菌。感染可能与导致单向通风系统故障有关,传播很可能由气溶胶产生事件引起。上海也因此出台了生物安全柜的相关标准。(三)实验室登革热感染案例32018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究实验室,一名工作人员在进行培养、纯化、浓缩登革热的方案后,出现发病症状。个人防护:佩戴了丁腾手套,眼睛保护装置,实验室应该穿闭趾鞋。风险来源:左手无名指受伤伤口,摘手套时受到了污染,实验室外套接触过皮肤或口腔粘膜表面,手套污染未及时更换手套,脱手套后未及时手卫生,通过接触传播导致了感染。(四)实验室伤寒沙门菌感染案例42016年伤寒沙门菌感染,一名在南非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实习住院医师因发热,恶心呕吐就诊,实验室培养出伤寒沙门菌。病人已住院治疗,3天后该患者出院,临床血清分型在实验室分离出伤寒沙门菌。该工作人员未带手套进行实验标本的操作,该患者有一年的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经验,并且没有接种过伤寒沙门菌疫苗。另外一名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血液培养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处理培养物时接触了伤寒沙门菌,两人感染均由生物安全不到位引起的。(五)实验室牛痘病毒感染案例52014年印度实验室,一名28岁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冷冻干燥牛痘病毒分离物时,在冷冻干燥时手部受伤,简单地进行了消毒处理,损伤后第3天,损伤部位出现红斑,第五天出现水泡,后确诊为牛痘病毒感染。(六)实验室脑膜炎球菌感染案例62007年脑膜炎球菌感染在瑞典大学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年轻的女助理医生因发热双膝痛疼以及胸部呼吸依赖性疼痛入院,入院前6天、5天、4天在临床微生物室收集了48株侵袭性脑膜炎奈瑟氏分离株,该医生入院第8天右膝关节液脑膜炎球菌DNA的PCR检测为脑膜炎球菌阳性。调h细菌分离工作是在一个开放的工作台上进行的,包括从储存的-70度材料中传代培养,通过巴斯德玻璃移液管收集细菌,在冷冻表面打点。感染途径尚不清楚,可能通过上呼吸道或经手传播。后来所有分离在安全柜中进行,改变常规冷冻分离物培养,避免使用巴斯德玻璃移液管,使用柔软的棉签固定在冷冻材料的表面,避免了感染再发生。(七)实验室MRSA定植感染案例7美国一家三级甲等医院(2006),在医院感染暴发期间开展职工和患者VRSA筛查,发现两名实验室人员有MRSA定值,该菌株与2个月前从一名患者身上反复培养的MRSA菌株相似:调查,排除家庭和其他可能的VRSA高风险接触。在检测到MRSA阳性技术人员之前,以及实验室的每周常规培养中也没有检测到MRSoVRSA菌株中缺乏PV1.,在医院感染中较常见,而少为社区获得性,且与以前遇到的当地医院暴发菌珠一致。调查办公室环境,检测出MRSA污染,办公室与实验室是分开的,但第一个携带MRSA技术人员约30%时间在办公室办公。结论I实验室获得性污染,本质上被视为“受污染的环境”。(八)实验室SARS感染案例8新加坡本地大学微生物学实验室(2003),一名27岁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3级(BS1.-3)实验室中对西尼罗病毒非减毒株进行研究,该实验室还对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YoV).登革热病毒和昆津病毒进行了研究。病人于2003年8月26日发病,伴有发热,头痛和多关节痛。他报告无SARS接触史,无临床显著的旅行史,痰样本和血液样本的血清学检测均为SARs冠状病毒阳性。调查:标本出现污染:发病前三天接触过的西尼罗河病毒样本中存在SARS冠状病毒。报告未接受过BS1.-3实验室培训,以及接触的是西尼罗河病毒Sarafend减毒株是在2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的,SARs-COV需要在BS1.-3实验室;在BSI-3实验室,在进入BSI-3实验室时,曾经有一次仅穿戴工作服。在进行西尼罗河病毒检测用的个人防护用品为隔离衣和双层手套。结论:实验室获得性污染。二、实验室生物安全其实不是单纯的生物安全柜的问题可能跟实验室的操作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可能感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 .呼吸道传播疾病:流感、结核等:2 .血源性传播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等;3 .接触性传播疾病:多重耐药菌:4 .虫媒性传播疾病:疟疾、登革热等:5 .水源性传播疾病: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NTMo三、“S233-201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识别:1 .实验活动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将危害程度分类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传播力:感染性和致病性:易感性和宿主范围、致病所需的量、潜伏期、临床症状、病程及预后: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在环境中的稳定性,预防、治疗和诊断措施:包括疫苗和治疗药物与感染诊断用试剂。2 .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殴活动菌(毒)种和感染性致病物质的领取、转运、保存、销毁:分离、培养、鉴定、制备等操作: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离心、研磨、震荡、匀浆、超声、接种、冷冻干燥等;锐器的使用:如注射针头、解剖器材、玻璃器皿等。四、实验室感染途径实殴室感染途径有以下四种1.呼吸道吸入:吸入感染性的气溶胶,占40%,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包括离心、溢出或溅出、混合、搅拌、研培和捣碎、超声处理、打开容器等:2 .消化道摄入:用嘴吸吸管、标本溅入口中、在实验室内吃、喝、吸烟、咬手指等,占19%;3 .皮肤黏膜沾染:标本溢出,喷溅沾染,或与污染的表面和物品直接接触占16%:4 .接种:锐器刺伤、割伤、蚊虫叮咬、搔抓占25%。五、产生气溶胶的原因(一)产生气溶胶的原因如下1 .在开放式工作台转种:2 .火焰烧灼接种环:热接种圈放入肉汤和培养基:3 .血培养瓶打入或抽出血液;4 .触酶试验;5 .含菌培养液滴到工作台;液滴滴在液面上;倾倒液体等等。(二)减少气溶胶感染的措施包括气溶胶防护装置(生物安全柜、带安全杯或离心盖的离心机)、操作技术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等。六、生物安全柜的操作原则生物安全柜的分类、安装、正确使用及技术操作原则:1 .生物安全柜的分类分为A1.、A2、B1.B2,生物安全柜根据入口风速、排气及循环方式进行细分及特征。2 .生物安全柜的安装:生物安全柜在搬运过程中,严禁将其横倒放置和拆卸,宜在搬入安装现场后拆开包装。生物安全柜应安装于排风口附近,生物安全柜应位于远离人员活动,物品流动以及可能会扰乱气流方向的地方。如门、风扇、空调、开着的窗户、人员活动频繁区域。生物安全柜应处于空气气流方向的下游。生物安全柜的背面、侧面高墙的距离宜保持不小于15-30cm的距离,顶部也应有不小于30cm的空间。排风系统应能保证生物安全柜内相对于其所在房间为负压,且安装时需要注意,如果安全柜内需要其他气体,应同时安装气体管道。3 .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工作时预先放好实验材料,不要放置过多器材;不能用明火;从清洁区到污染区平行摆放,在开始工作前以及完成工作后,应至少让安全柜工作4分钟来完成"净化”过程,在工作区域,不阻挡前后空气格栅,减少干扰气流,及时清洁和消毒,废弃物放在生物安全柜内。前挡板的高度应放在指定的位置上。4 .生物安全柜的操作技术原则缓慢移动原则;避免振动原则:明火使用原则:禁止使用明火。物品平行摆放原则:不同物品柜内移动原则。七、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个人防护要求实验室需关注接触的问题。接触最关键的就是个人防护。做好个人防护非常关键。1.手套:手套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如果发生锐器损伤后,手套会起到一定的阻挡效果,戴手套感染的风险会降低。缝合针上的血经过单层手套可以减少锐器表面46%-86%的血液,两层手套后会减少95乐从而减少经皮损伤污染的风险。2,口罩的作用及用途:一般性手术中,口罩57%的部位可被喷溅的血液污染,而剖宫产手术时有62.5%医生的1.1.罩会布.明显的血液喷溅。在常规的医疗机构使用这两种口罩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等操作时推荐使用N95口罩。某项研窕对比了外科口革和N95口革预防流感的效果,其结果显示,外科口罩的效力仅仅低1%,预防飞沫传播仅需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3 .眼面部防护:实验室必须要求有洗眼器、淋浴器,一旦有血液等液体喷溅到眼睛,立即进行冲洗。眼部防护注意事项:建议眼罩戴在防护服的外面:脱卸眼革时,尽量不要接触面部:如不防,,可以试试清洗时加皂液。面罩一用一消毒,明显污染物用100omg/1.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4 .足部的防护:要求穿包脚趾的拖鞋Summers研究发现:手术后约3%的鞋里面有肉眼可见的浸湿血液。口本的一项研究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口本医务人员锐器伤中脚部发生的比例(1.5$)显著高于美国(0.6%)小结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在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案例,除了官方报告的案例,还有很多隐性案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怎样保护自己呢?应该做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根据传播的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通过以上案例的解析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每个案例都进行了拓展,应该防护或为什么要这样防护?因为国内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从这些案例中学到了很多。因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和院内院感是相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不是单纯的生物安全柜的问题,跟实险室的操作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实验室感染案例的发生。

    注意事项

    本文(临床实验室相关感染案例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