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铁路局无缝线路管理细则.docx
北京铁路局工务处京工函(2014)33号北京铁路局工务处关于公布北京铁路局无缝线路管理细则的通知北京工务段、丰台工务段、北京西工务段、天津工务段、丰润工务段、秦皇岛工务段、保定工务段、石家庄工务段、邯郸工务段、衡水工务段、承德工务段、北京工电大修段、北京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为强化无健线路技术管理,提高技术水平,确保无线路状态完好和质量稳定,现修改北京铁路局无线路管理细则并予公布,请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本文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路局原发无缝线路技术管理细则(京工函20075号)同时废止。附件:1.无缝道岔实际锁定轨温计算表2.无缝线路位移观测固定桩台账北京铁路局工务处2014年5月20日北京铁路局无缝线路管理细则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办法适用线路允许速度200kmh及以下的正线普通无缝线路、区间无缝线路、跨区间无缝线路和到发线、站线铺设的无缝线路。第1.0.2条本办法中涉及到的其它内容执行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路工务安全规则、无缝线路铺设及养护维修方法及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第二章无缝线路铺设第一节单元轨节铺设第2.1.1条无缝线路由设计单位结合有关工务段的意见进行勘测设计,经路局认可并严格按照设计文件铺设。允许速度为160km/h及以上的线路应铺设跨区间无健线路,允许速度为120kmh(不含)至160km/h的线路应铺设跨区间或全区间无缝线路,允许速度为120kmh及以下的线路可铺设跨区间、全区间或普通无线路。一、单元轨节长度通常为100O-2000米左右,不宜短;桥、隧、线相连地段,若桥、隧长度不足1000米,长轨条可连续布置。二、桥、隧、线相连地段,轨条贯穿隧道、路基或桥梁,应实测隧道内外轨条铺入轨枕承轨槽时的轨温,分别确定施工锁定轨温,但相邻管理单元锁定轨温不应超过5C。三、上下行并行地段单元轨节起、讫点位置宜对应,共用位移观测桩。四、半径小于400米的曲线或当地轨温幅度(或轨枕配置)超过铺设无缝线路允许温差表规定、特殊桥梁上无缝线路应做特殊设计;伸缩区、缓冲区不设置在长大坡道或道口上,必要时增加轨枕配置根数,加强锁定;隧道内铺设无缝线路应参照隧道外相邻单元无缝线路状态进行设计。五、跨区间及全区间无缝线路的维修管理应以一次锁定的轨条为管理单元。六、无缝线路左右股锁定轨温差不应超过5,相邻单元轨条锁定轨温差也不应超过5七,同一区间内的最高、最低锁定轨温差不应超过IOtC0七、短轨换铺无缝线路必须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应满足标准轨道结构。八、路局应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工务段审核设计文件,审批施工方案。第2.1.2条普通无缝线路长轨条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长轨条长度不应小于200米,特殊地段不应短于150米。二、下列地段应单独布置长轨条,并在其两端设置缓冲区:1 .站内线路;2 .道岔与长轨条之间或两段长轨条之间;3 .小半径曲线钢轨伤损侧磨严重地段;4.其它特殊地段。第2.1.3条更换再用轨无缝线路、既有普通无缝线路改造为区间或跨区间无缝线路应由设计单位、工务段按照无缝线路有关技术标准制定设计文件,并报路局审核备案。第2.1.4条工务段配合施工单位测量确定锁定轨温,监督检查施工质量,做好无缝线路铺设记录。第2.1.5条按设计文件要求和技术标准做好无缝线路铺轨前的线路整修工作,埋设好钢轨位移观测桩。第2.1.6条零应力铺设时,应在长轨节全部落槽后,上好滚筒撞轨,长轨条完全处于自由状态时进行锁定,此时测得的轨温为铺设锁定轨温。第2.1.7条低温条件下铺设无健线路时应按规定采取滚筒结合拉伸配合撞轨方法进行施工,具体参照本细则第5.0.2条的拉伸放散方法,确保锁定轨温符合设计标准。小半径曲线铺设时宜选择合适时间和温度,使铺设和施工锁定轨温均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第2.1.8条适宜焊轨的条件下,区间无缝线路应采用连入焊法施工。拉伸时尾部锁定长度不宜超过50米,并在焊接时确保锁定轨温达到设计锁定轨温。第2.1.9条线路开通前检查扭力矩达到规定标准值上限,并确保经过列车扰动后扭矩力达标,必要时次日应将螺栓复拧一遍。第2.1.10条铺设后12小时内油刷零位移标记并粘贴好位移观测标尺,观测记录纵向位移量,一周后观测分析锁定状态。第2.1.11条无缝线路铺设后,施工单位与工务段共同进行联合检查,检查合格后双方签字确认。未交接前,双方要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第2.1.12条对锁定轨温不符合设计要求,边拨边锁铺设、强制挤压和非计划拉伸就位的必须重新进行放散锁定。第2.1.13条工务段要及时建立健全设备台帐和技术资料,做好无缝线路技术管理。第2.1.14条工程单位铺设的无缝线路,铺设时需有工务段的技术人员参加,并交接如下资料:无缝线路铺设设计文件、观测桩台账;无缝线路铺设记录,包括铺设日期、里程、时间、拉伸记录、铺设轨温和锁定轨温等;厂焊钢轨接头的单位和出厂时间;工地焊接接头探伤及外观检查记录;现场钢轨胶接绝缘接头胶接记录、绝缘电阻和外观检查记录;轨条、焊接接头、钢轨胶接绝缘接头的编号和里程;铺设后纵向位移观测记录;应力放散或调整后重新锁定记录。第二节无缝道岔铺设第2.2.1条无缝道岔应由设计单位结合有关工务段的意见进行勘测设计,铺设时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道岔内直股钢轨接头必须焊接或冻结;道岔内曲下股钢轨接头必须焊接或冻结(绝缘接头胶接)。二、道岔两端直股钢轨接头必须焊接或冻结(绝缘接头胶接);岔后曲下股钢轨接头应焊接(冻结)或采取在直尖轨第一限位器后增加安装第二限位器等防止曲下股钢轨爬行措施。三、侧线和渡线应锁定(钢轨接头宜焊接或冻结,更换性能衰减的弹条,紧固扣件),一般情况要求锁定75米,困难情况下不应短于50米。若侧线在近距离内(不足50米)有邻线道岔,则应加强邻线道岔的锁定。四、无缝道岔必须铺设在固定区,道岔前后无缝线路的锁定轨温要结合无缝道岔一并进行设计。五、允许速度为160km/h及以上的线路应铺设无缝道岔。第2.2.2条道岔内钢轨接头应线下预铺时焊接或冻结(绝缘接头胶接)。第2.2.3条左右两股尖轨应方正,相错量不超过IOmm,在锁定轨温范围内铺设时,要求限位器的前后间隙预留量相近。第2.2.4条道岔铺设前应预埋位移观测桩,道岔铺设时应符合设计锁定轨温要求,铺设后12小时内粘贴好位移观测标尺。第2.2.5条道岔焊联应尽量在一个施工点内对车站一行一端的多组道岔同时焊联,施工能力不足时应在轨温适宜时连续完成焊联。第2.2.6条无缝道岔应以一次锁定完成或同一锁定轨温的相邻多组道岔及其间线路为管理单元,或以单组道岔及其前后连接线路为管理单元,同一管理单元内锁定轨温应符合设计锁定轨温要求。第2.2.7条工务段要及时建立健全设备台帐和技术资料,做好无道岔技术管理。第2.2.8条既有无缝道岔结构存在下列安全隐患时要及时解决:一、无缝道岔与两端无缝线路未焊联或冻结(绝缘接头未胶接),且道岔与无缝线路间无缓冲区。二、无缝道岔与两端无缝线路焊联或冻结(绝缘接头胶接),但道岔内未焊联或冻结(绝缘接头未胶接)。第2.2.9条既有无缝道岔结构存在下列质量问题时要尽快解决:一、道岔内直股焊联或冻结、道岔与两端无线路亦焊联或冻结(绝缘接头胶接),但道岔内曲下股未焊联或冻结(绝缘接头未胶接)。二、与无缝线路相连的道岔未采用奥贝钢可焊辙叉。三、无缝道岔的辙叉、尖轨及钢轨伤损更换后不能及时焊联时应采取冻结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尽快恢复原结构。第三章大中修清筛道床及成段更换轨枕第一节准备工作第3.1.1条对无缝线路状况进行调查,根据施工需要对超限处所进行放散和调整,对道床缺昨处所进行补充,整正不良轨向,柠紧螺栓。第3.1.2条当预测施工时轨温高于实际锁定轨温I(TC以上或施工结束后三天内最高轨温平均值高于实际锁定轨温20。C以上时,施工前必须对无缝线路进行高温放散,放散锁定轨温应满足施工期间安全要求。第3.1.3条对无缝线路进行高温放散长度必须超过施工影响范围两端各不少于100米,以确保安全。第二节施工作业第3.2.1条防胀期内施工现场要配备胀轨抢修机、料具。第3.2.2条施工负责人应随时掌握施工过程中轨温和线路变化,严格执行“两清、三测、四不超”的作业制度。第3.2.3条当日施工地段,要做好拨正方向、补足石昨、稳定捣固、夯实道床、拧紧螺栓等工作,发现起道省力、方向拨后反弹、碎弯增多等胀轨预兆应及时采取措施,不得盲目放行列车。第3.2.4条防胀、断期内,对扰动基础的施工,每日10:00-17:00各工务段和施工单位要安排专人对施工地段进行巡视,当日施工地段每2小时、其它限速地段每4小时进行巡检,其中速度变更前施工单位与各工务段共同检查确认。第3.2.5条做好施工前和施工后第2天、第5天、第10天的位移观测分析,对达到放散条件的地段及时安排放散。第四章无缝线路的养护维修第一节位移观测桩的设置第4.1.1.条无缝线路一、执行修规第3.10.14条。二、无昨桥、小半径曲线、隧道两端应加设位移观测桩。第4.1.2条无缝道岔无缝道岔应以单组或相邻多组一次锁定的道岔及其间线路为管理单元布置观测桩。一、无缝道岔设3对观测桩,在间隔铁或限位器处设1对,在岔头、岔尾处各设1对,以行车方向顺序编排桩号。限位器处观测桩做为辅助桩,用“X”表示。二、无缝道岔的一端(如岔头)与无缝线路相连(以单元轨条的末端为例),根据岔头至无缝线路尾桩的线路长度1.按以下要求设桩和管理:1 .当1.W50m时,无缝线路尾桩做为岔头桩;2 .当50m<1.200m时,设岔头桩,岔头桩与无缝线路尾桩间的线路纳入无缝道岔单元一起管理;单组道岔为管理单元时,无缝线路尾桩在无缝道岔管理单元内编号为0#或3#;3 .1.>20011时,无缝线路尾桩延伸至岔头前50米处并作为岔头桩。三、两组无缝道岔相连(以对口道岔为例),视其间线路长度1.按以下要求布桩:1.当1.<50m时,在两组道岔中间设桩做为两组道岔的共用岔头班;2 .当50m<1.W200m时,在两组道岔岔头处分别设岔头桩,两岔头桩之间的线路纳入任一组无缝道岔一起管理;3 .当1.>200m时,两岔头桩之间的线路做为一个单元轨节单独管理,并按单元轨节有关管理要求设班。四、岔后曲股焊联的道岔1 .道岔与道岔相连岔后曲下股桩设在相邻道岔辙叉的曲叉跟处。2 .道岔与股遒相连观测桩设置要求同二。五、同一管理单元内有多组道岔时,观测桩号按行车方向顺序编号。六、观测标尺的粘贴位置1 .限位器处在直基本轨和直尖轨粘贴观测标尺;2 .岔后曲股焊联的道岔,道岔后在两个直股和曲下股粘贴观测标尺;岔后曲股未焊联的道岔,道岔后在两个直股粘贴观测标尺,曲下股不粘贴观测标尺。第4.1.3条观测桩的预制观测桩为混凝土预制,尺寸为150X150X600(Inn1),在中心浇筑直径为10-20(mm)的钢筋柱,钢筋柱高出顶面不大于5mm,中心钻中3孔,深度不小于2mm。第4.1.4条观测桩的埋设一、埋设位置区间应设在路肩上,站内可设在站台上,特殊情况可设在两线间。观测桩距道床坡脚和路肩边缘均应大于30(m,路肩宽度不足时,埋于路肩中心。同一区间的观测桩应在一条直线上,观测桩顶面应高于路肩顶面3050(mm)°二、埋设方法在选定的桩位上开挖400X400X800(mm)的基坑,用混凝土将预制观测桩浇注在基坑内。第4.1.5条标尺的粘贴一、无缝线路锁定后,在轨腰上用白铅油做“”型“零位移”标志点,粘贴标尺时,标尺零刻度与标志点对齐。二、原则上上行线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