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艺术美术《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304648
资源大小:15.7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人教版艺术美术《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学设计.docx
年级人教版艺术美术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包括兵马俑的种类、造型特点、制作工艺等。掌握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手工)表现秦兵马俑的方法,能够创作出具有秦兵马俑特色的作品。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收集、欣赏、讨论和实践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人物造型、比例和细节的把握能力,以及对色彩(以土色为主色调)和材质的运用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保护文物的意识。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秦兵马俑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观察其不同的姿势、表情、服饰和发型,分析其写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如武士俑的威武、军吏俑的威严等。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艺术形式和材料表现秦兵马俑,在绘画中掌握兵马俑的外形轮廓和细节刻画,在手工制作中学会用泥土或其他材料塑造兵马俑的形态。2.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突破对秦兵马俑的表面认识,理解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文化底蕴。在创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表现秦兵马俑的个体特征的同时,注意整体的气势和布局,体现出兵马俑军阵的壮观场面,避免作品的孤立和零散。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的图片、视频资料,包括考古发掘现场、不同种类兵马俑的特写、兵马俑博物馆全景等,展示其宏伟壮观。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铅笔、橡皮、水彩颜料、油画棒、彩笔等;手工材料,如陶泥、彩泥、卡纸、剪刀、胶水等;展示作品用的展板或展示区。以秦兵马俑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范例,展示多种创意和表现手法,如用绘画展现兵马俑的细腻表情、用陶泥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造型。制作教学课件,内容包括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介绍、作品欣赏和创作步骤展示。2 .学生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或手工材料。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中秦兵马俑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在哪里吗?它们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艺术奇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珍爱国宝一一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知识讲解(7分钟)1.历史文化背景(3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讲解秦始皇陵是为了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修建的庞大陵墓,兵马俑作为陪葬坑,规模宏大,反映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些兵马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对于研究秦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2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4分钟)教师继续展示不同类型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讲解秦兵马俑的种类繁多,有武士俑、军吏俑、车兵俑、立射俑、跪射俑等。分析其艺术特色,从造型上看,兵马俑高度写实,人物的面部表情、发型、服饰等各不相同,生动地展现了秦朝士兵的形象;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模制与手工雕刻相结合的方法,使兵马俑既具有统一的风格,又有独特的个性。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给自己的印象,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提到的关键词,如历史文化(秦始皇、陵墓、陪葬坑、价值)、艺术特色(种类、造型、制作工艺)。(三)作品欣赏(5分钟)教师展示不同风格的以秦兵马俑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在欣赏写实风格作品时,观察画家是如何逼真地描绘兵马俑的细节的,比如每一个兵马俑的面部皱纹、铠甲纹理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士兵的气息;在欣赏写意风格作品时,注意艺术家是如何用简洁的笔触和色彩表现兵马俑的神韵的,如用几笔勾勒出兵马俑的姿态,用土黄色调传达出历史的沧桑感;在欣赏手工艺术作品时,看作者是如何用材料塑造出兵马俑的立体感和质感的,像用陶泥捏出的兵马俑,通过对泥土的揉捏和雕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四)教师示范(8分钟)1 .绘画示范(4分钟)教师以创作一幅“武士俑”绘画为例进行示范。先用铅笔在画纸上轻轻地画出武士俑的大致轮廓,包括头部、身体、四肢和服饰。注意人物的比例和姿态,武士俑一般身材魁梧,站立姿势端正。然后,从头部开始刻画,画出武士俑的面部表情,如严肃的眼神、紧闭的嘴唇,表现出其威武的气质。接着,描绘服饰和铠甲,用线条表现出铠甲的鳞片和纹理,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用橡皮擦去不必要的线条,使画面更加整洁。选择合适的色彩,以土黄色、灰色等为主色调,表现兵马俑的古朴质感。用彩色笔或颜料仔细地填充颜色,添加一些细节,如头发的束带、衣服的褶皱等,使画面更加生动。2 .手工示范(4分钟)教师以制作一个“跪射俑”手工为例进行示范。首先,取一块陶泥(或彩泥),将其揉成椭圆形,作为跪射俑的身体。然后,用小块陶泥捏出头部、四肢和弓箭等部件。在塑造头部时,要注意捏出人物的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状。将各个部件用泥浆(或胶水)粘贴在身体上,调整好位置,使跪射俑的姿势符合原型。接着,用工具在陶泥表面雕刻出铠甲、衣服的纹理,增加细节。最后,可以用颜料上色,使作品更加逼真。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陶泥的湿度和可塑性,以及各个部件的比例和连接牢固性。(五)学生实践(20分钟)1 .布置任务(2分钟)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秦兵马俑类型(如武士俑、立射俑等),运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在作品中充分展现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发挥创意,添加自己对秦兵马俑的理解和想象。2 .学生操作(18分钟)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不知如何把握兵马俑造型的学生,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人物的比例和姿势;对于在艺术表现上有困难的学生,如绘画时线条不流畅、手工材料塑造不准确,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建议。对于有创意的设计和表现,如独特的姿势构思、新颖的材料运用,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六)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作品展示(3分钟)教师在教室前方设置一个展示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区展示。2 .自我评价(2分钟)邀请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作品所表现的秦兵马俑类型、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遇到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还有自己对作品的满意程度。重点讲述自己是如何通过造型、色彩和细节来表现秦兵马俑的特色的。3 .同学互评(3分钟)引导其他学生从对秦兵马俑特色的表现、创意表现、材料运用和整体效果等方面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评价问题,如“你觉得哪个作品的秦兵马俑造型最准确?是怎么做到的?”“哪个作品的创意最吸引你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相互学习。4 .教师评价(2分钟)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们的努力和创意,对表现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比如秦兵马俑特色鲜明、创意独特、材料运用合理且整体效果好的作品。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造型不准确、缺乏对秦兵马俑文化内涵的体现等,提出改进建议。(七)拓展延伸(8分钟)5 知识拓展(3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秦兵马俑的保护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由于岁月的侵蚀、环境变化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秦兵马俑存在着褪色、损坏等情况。通过图片或故事展示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学生了解保护这些国宝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同时,介绍一些现代的文物保护技术和方法,如环境控制、修复技术等。6 .艺术拓展(5分钟)展示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对秦兵马俑元素的创新运用,如在大型艺术展览中,利用现代科技将秦兵马俑的影像与现代艺术装置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视觉体验;或者在一些服装设计中,融入秦兵马俑的图案和色彩,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启发学生可以尝试用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来拓展自己对秦兵马俑的创作,鼓励学生课后关注秦兵马俑在艺术领域的最新动态,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将秦兵马俑与现代科技、文化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具魅力的作品。(八)课堂总结(2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秦兵马俑知识、创作方法以及拓展的内容。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用艺术作品展现对它们的热爱和珍惜。六、板书设计珍爱国宝一一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1 .历史文化秦始皇、陵墓、陪葬坑、价值2 .秦兵马俑特色种类:武士俑、军吏俑等造型:写实、个性制作工艺:模制、手工雕刻3 .创作方法绘画:轮廓、细节(表情、服饰)、色彩(土黄色调)手工:材料(陶泥等)、塑造(身体、部件)、雕刻(纹理)效果:体现特色、富有创意、整体和谐4 .拓展思考保护现状、技术方法现代艺术创新(科技结合、设计应用)七、教学反思在本次珍爱国宝一一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学中,导入环节通过播放电影片段,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秦兵马俑这一主题的关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讲解环节让学生对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有了清晰的认识,但在讲解制作工艺时,可以增加一些实物模型或模拟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师示范过程清晰地展示了绘画和手工两种创作方式,但在示范绘画的细节刻画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对不同表情和神态表现技巧的讲解,比如如何通过眼神和眉毛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情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创作需求。学生实践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然而,部分学生在体现秦兵马俑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布局方面还有些不足,例如作品只是简单地模仿外观,缺乏对秦朝文化的体现,或者在表现多个兵马俑时没有注意到整体的气势。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文化内涵丰富且整体布局合理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并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对这两方面的指导。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延伸部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创作的欲望,但在知识拓展介绍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文物保护案例,增强互动性。总体而言,这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细节和学生指导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力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