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任务意识.docx
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任务意识一、活动背景:3-6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幼儿园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将入学准备教育特别是任务意识的养成有机渗透在幼儿园三年的保教工作过程中。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具备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进行针对性的任务培养教育非常重要。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一切有关“小学”的事,成了他们的热门话题。如:“老师,小学的值日生都做什么?”“我知道小学生要每天背书包,不能迟到!”“小学生放学回家要做作业”同时,“幼儿园玩具材料收放不及时”“值日生忘记任务”“家庭任务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让如何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家园合作,帮助幼儿有效地提升“任务意识”,成为开展幼小衔接课程的重点目标。二、活动过程:多年来,幼儿园在“德润幼禾潜养未来”的办园理念引领下,将幼小衔接有机渗透于游戏、生活、学习活动中,逐步构建了从小班到大班的坡度式递进衔接体系。陆续开展了“自我服务(小班:唤醒意识)一一小小值日生(中班:能力培养)一一任务打卡(大班:习得习惯)”等系列活动,家园协同、分层递进的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任务意识、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逐步做到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一)理念传递,唤醒任务责任的认识。一日生活皆教育。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开展丰富活动引导家长和幼儿积极参与,如亲子试园、家长沙龙、体验式家长会等,唤醒家长和幼儿对自己在班级、家庭中的责任认识,增强任务责任感。1 .初见亲子试园。在小班亲子试园期间,教师通过儿歌、故事等方式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动手剥鸡蛋、自己搬椅子、自己如厕盥洗、自己整理个人物品有意识的向家长传递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初见幼儿园,看到的不仅是精心设计的试园活动,更从活动中自然意识到任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从小班开始。这触发了家长育儿观的科学转变,更唤醒了幼儿对任务的初步认识,这样的初见为三年的家园协同促进幼儿养成任务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深化一一体验式家长会。体验式家长会,即家长走进孩子们的幼儿园活动区,走进孩子们的“阳光”游戏场,与幼儿共同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参与材料的整理工作。“眼见为实”的亲身体验,带给家长很多震撼,在体验后的交流中,家长反馈道:“体验让我重返童年,搬梯子、整理垫子等这些小事情都是任务,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去做,整个集体才会越来越优秀!”创新、融合的体验式家长会的组织与开展给予家长充分的机会观摩和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发现了不起的儿童。在参与中,家长变成孩子,切实感受到作为集体成员之一应尽的责任。家长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理解到任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感同身受中坚定了协同共育共促幼儿全面发展的信心。3 .引领一一阳光家长沙龙。我园“阳光家长学校一一阳光家长工作室”邀请张三教授定期开展专题家长沙龙活动,同家长开展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在“学习品质培养”“幼小衔接”“好习惯培养”等专题中,特别对任务意识的培养做详细的支持性策略及可操作的建议指导:家长应杜绝包办代替,尽可能地给孩子宽裕的时间和空间独自解决问题;抓住“任务”培养的关键期,引导幼儿自主制定任务清单,逐渐培养任务意识。阳光家长沙龙给予了家长与专家对话的机会,专家的引领帮助家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幼儿优秀学习品质的发展。(二)家园互通,推动任务行动的实践。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产生一些困惑“怎样真正引发幼儿的主动任务意识?”“怎样判断幼儿的任务活动是否有价值?”“家园互通的实施路径是否有效实行?”实践中,教师改变发布任务的做法,而是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去研究幼儿的学习过程,倾听幼儿的心声,为幼儿任务意识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保持家园沟通渠道畅通,理念一致,在与幼儿讨论后创造性的进行持续性的任务发布,鼓励支持幼儿独立完成任务,进入大班后有意识的进行与入学准备相关的任务,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1 .小小值日生。班级设置“小小值日生”。将班级小朋友分成5组后,根据幼儿自荐和他人推荐,组内的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幼儿讨论、做计划、实施,自行商议组长和组员的职责和任务。如:组长负责本组的任务是否完成、检查游戏材料是否整理有序等;担任值日生的成员负责每日的点名、整理玩具图书、照顾植物、打扫卫生等日常班级任务工作。当完成任务时,师幼及时给予评价和奖励以示鼓励。因为值日生是群体中的“少数人”,在执行任务时会有一种自豪感,这种“少数人”的自豪感会给孩子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力,逐步提高自身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意识。2 .家庭劳动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努力发挥家长资源来丰富活动内容。孩子们常常说“我在家自己洗袜子”“我帮妈妈干活”等等,在听取幼儿需求后,将幼儿园的值日生工作迁移到家中,设置“家庭劳动日”,家庭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小组活动等,让幼儿有更多的任务体验,获得更多元的信息。家长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洗漱、自己洗袜子等自我服务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参与摘菜、拖地、叠被子、整理玩具、照顾弟弟妹妹等家庭劳动,在完成任务后对幼儿进行评价和奖励,提高再次参与任务的积极性。(三)任务推进,提高任务意识的内驱力。作为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深度发展搭建支架。进入大班下学期,师幼经常开展讨论,根据需求开展班级范围内的针对性任务打卡活动,并鼓励幼儿商讨实施任务的方法等。如结合日常开展的主题活动,周末请幼儿独立或与家长配合完成一些小任务:口头任务“介绍我的钟表”、社会实践任务“买菜”、亲子合作”记录我的一天”等,通过班级家长群,把孩子们自定的任务、内容、具体的要求等传递给家长,在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下,幼儿有更多机会和空间去探索和实践,我们看到基于幼儿问题和经验的任务打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和反馈,我们看到任务实践中的幼儿积极主动、专注投入,并自主开始了深入探究。如“跳绳小达人”任务活动后,孩子们互相学习跳绳方法,协商合作、表征记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家园的紧密协作对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随着幼儿任务意识内驱力的不断提高和家长理念的不断更新变化,在周末和节假日来临之际,幼儿开始自己制定任务计划和清单,自主选择任务,如做家务、坚持阅读、每天跳绳、每天讲一个故事等,任务意识有了质的飞跃,每一位幼儿都努力成为任务小达人。三、活动反思:(一)活动特点:在本案例中,将任务意识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融入幼儿园和家庭的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通过亲子试园、体验式家长会、家长沙龙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衔接理念,提升家长对于任务意识培养的科学认识。同时,本案例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协作,设置“家庭劳动日”,开展任务打卡活动,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完成相应的任务,逐步养成任务意识,继而做好社会、身心、学习等各方面的准备。(二)价值:1 .建立任务培养的长程衔接体系,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幼小衔接是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从小班到大班,从大班到小学,在每一个年龄段开展适宜的活动以减缓衔接坡度。本案例中,从小班的自我服务、中班任务意识培养到大班习惯养成,建立了任务培养的阶梯式长程衔接体系,帮助幼儿养成任务意识,做好入学的社会准备。2 .家园社统筹联动,构建了全员育人的新格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本案例中,家园一直保持同频共振,共同致力于幼儿任务意识的养成:家长与教师、专家深对话,理念达成一致;幼儿园的“小小值日生”迁移到“家庭劳动日”,幼儿经验得以深入巩固;每天坚持一件事,帮助幼儿高效完成任务打卡幼儿园构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和格局,助力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三)反思:在本案例实施过程中,综合开发专家、家长等资源,以幼儿园一日活动与幼小衔接活动相结合,并利用微信、QQ等信息沟通手段及时交流,更新家长教育理念,营造家园、社区合作新氛围。同时,教师也在思考改进策略:1 .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综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开展家长进课堂、“走出幼儿园,社区大任务”的教育和宣传活动。2 .进一步完善教师作为“家庭指导教师”的作用,家园沟通个别化,倾听家长和幼儿的需要和期望,共商任务培养的教育策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的、复杂的任务。”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减缓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学校系统文化学习的坡度,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还对一个人的社会性适应以及终身发展起到极重要作用。立足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格局和视角,家园协同,互相配合,把幼小衔接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协助幼儿做任务小达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助力幼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