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的玩具听课记录.docx
会走的玩具听课记录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会“走”的玩具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对象:四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艺术美术二、教学过程记录(一)导入(3分钟)教师带着一个自制的会“走”的玩具小狗进入教室,小狗的四肢通过简单的机械装置与身体相连,拉动绳子,小狗便一摇一摆地“走”起来。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这只可爱的小狗玩具,它不用电池也不用电,却能自己'走',是不是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如何制作会'走'的玩具J(二)玩具的动力原理与结构分析(10分钟)L教师将玩具小狗放在讲台上,展示其底部结构,有轮子、连杆、橡皮筋等部件。讲解道:“这个玩具小狗能'走'的秘密就在于它的动力装置。橡皮筋就像一个小弹簧,当我们把橡皮筋缠绕起来时,它就储存了能量,松开手,橡皮筋释放能量,通过连杆带动轮子转动,从而让小狗'走起来J教师边说边演示橡皮筋的缠绕和释放过程,让学生观察轮子的转动情况。然后,教师又介绍了玩具的主体结构,“除了动力部分,玩具的身体结构要稳固,这样才能保证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散架。像小狗的头部、身体、四肢都是用卡纸粘贴而成,并且在关节处进行了加固处理。”2.教师展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会“走”的玩具图片,如利用风力驱动的纸风车玩具车、靠重力下滑的简易木质滑道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玩具的动力来源和结构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实现走这个动作的?”学生们仔细观察后回答:“纸风车玩具车靠风吹动风车,风车带动轮子转动;木质滑道玩具是因为有倾斜的滑道,玩具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道下滑。”(三)制作材料与工具介绍(10分钟)L教师在讲台上摆放出卡纸、剪刀、胶水、橡皮筋、竹签、轮子等制作材料以及剪刀、美工刀、打孔器等工具。拿起卡纸说:“卡纸是我们制作玩具主体的常用材料,它比较硬挺,容易裁剪和粘贴。”又拿起橡皮筋,“橡皮筋是重要的动力部件,不同粗细和长度的橡皮筋会产生不同的动力效果。”教师示范使用剪刀裁剪卡纸,“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沿着画好的线慢慢剪。打孔器可以在卡纸上打出小孔,方便穿竹签或者系橡皮筋J2.教师进一步讲解材料选择的要点,”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玩具的设计和功能。如果想要制作轻便的玩具,可以多使用卡纸;如果需要更强的动力支撑,可能需要选择更粗的橡皮筋或者其他弹性材料。”(四)制作步骤示范(10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易会“走”玩具的设计草图,是一个长方形的车身和两个圆形的轮子。“我们先制作车身,用卡纸剪出一个长方形,长度和宽度要根据轮子的大小和想要的玩具大小来确定。然后,用打孔器在车身的两侧打孔,用来安装轮子的轴。”教师边说边在卡纸上示范打孔和安装轮子的过程,用竹签穿过轮子和车身的孔,并用胶水固定。接着,教师开始制作动力装置,“把橡皮筋一端系在车身底部的竹签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小挂钩上,这个挂钩可以拉动橡皮筋。在车身上方安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木棒,把挂钩挂在木棒上,当转动木棒缠绕橡皮筋时,就可以为玩具提供动力了。”2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强调细节处理,”在粘贴卡纸时,要涂抹均匀的胶水,避免出现缝隙;轮子的安装要保证能够灵活转动,否则会影响玩具的行走效果。”(五)创意启发(10分钟)1 .教师展示了一些学生制作的会“走”的玩具作品,有的作品把玩具设计成了一个会“走”的城堡,城堡的城门可以开合,里面还有小士兵在巡逻;有的作品将玩具做成了一只会“走”的恐龙,恐龙的尾巴还可以摆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在玩具设计上是如何创新的?如果让你们创作,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想法?”学生们积极讨论,有的说想制作一个会“走”的太空飞船,用发光材料装饰,模拟在宇宙中飞行;有的说要做一个会“走”的水果篮,里面装着各种水果模型。2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制作会'走'的玩具时,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形状和功能,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故事背景等进行创意设计,让玩具更具个性和趣味性。”(六)学生实践(12分钟)L教师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创意构思,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动力原理、结构知识和制作步骤,制作一个会'走'的玩具。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3 .学生们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对于在动力原理理解不清晰的学生,教师再次讲解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对于在制作步骤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亲自示范相关步骤,如打孔、安装轮子等;对于在创意构思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教师通过提问启发他们,如“你最喜欢的动画角色是什么?能不能把它设计成会'走'的玩具?”(七)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挑选了几幅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前。首先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比如一位学生说:“我制作的是一个会'走'的机器人玩具。我用银色的卡纸做机器人的身体,红色的卡纸做它的眼睛和按钮。机器人的动力是靠橡皮筋带动它的腿部关节运动,我在腿部安装了特殊的连杆装置,让它走起来更像机器人的步伐。”2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有的同学说:“他的机器人玩具很有创意,颜色搭配也很酷。”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可以在机器人的手上再设计一些工具,就更完美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了学生们的创意和努力,如对动力原理运用、结构制作、创意构思等方面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像动力不足、结构不稳定等,并鼓励学生们课后继续完善作品。(七)课堂总结(2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制作会'走的玩具,了解了玩具的动力原理、结构知识,还进行了创意设计和制作。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探索,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有趣的会'走'的玩具。”三、教学优点1 .导入新奇有趣,激发探索欲:教师通过展示自制的会“走”的玩具小狗,以直观且神奇的方式吸引了四年级学生的目光,引发了他们对会“走”的玩具制作原理和方法的强烈好奇,为后续教学活动营造了积极活跃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动力原理与结构分析深入透彻:借助展示玩具小狗的底部结构并详细讲解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及主体结构的稳固性要点,同时结合不同类型会“走”玩具图片的展示与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玩具的动力来源和结构组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科学原理在玩具制作中应用的认知能力,为学生的制作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 .材料工具介绍全面且实用:教师在讲台上逐一展示制作材料和工具,并详细介绍它们的特性、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如对卡纸、橡皮筋等材料的讲解和剪刀使用的示范,使学生对制作会“走”的玩具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有了全面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与工具,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4 .制作步骤示范清晰明了:在黑板上画出设计草图并逐步示范会“走”玩具的制作步骤,从车身制作、轮子安装到动力装置设置,讲解细致入微且注重细节处理,如打孔、粘贴、轮子转动灵活性等方面的强调,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轻松跟上教师的示范节奏,准确掌握制作方法,为学生独立制作玩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5 .创意启发有效拓展思维空间:展示学生创意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玩具设计的创新思路,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局限,从兴趣爱好、故事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创意构思,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大胆发挥创意,设计出独具个性和趣味性的会“走”的玩具,彰显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魅力。6 .注重实践与评价促进综合能力提升: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制作实践,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总结评价相结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与自我反思,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时)的全面提升。四、教学建议1 .在玩具的动力原理与结构分析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小游戏,如“动力原理小问答”,教师提出关于玩具动力原理和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比赛回答,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动力原理和结构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增强课堂趣味性。2 .制作步骤示范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步骤模仿练习,如教师示范一个小部件的制作步骤后,让学生立即模仿操作,然后请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对制作步骤的熟练掌握程度,教师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3 .评价环节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如从动力原理运用的合理性与创新性、结构制作的稳固性与精准性、创意构思的独特性与新颖性、制作工艺的精细度、作品整体的完整性与趣味性、团队协作的协调性(小组合作时)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