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喜与忧听课记录.docx
家乡的喜与忧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授课时间:2024年X月X日课题:家乡的喜与忧二、教学过程(一)家乡旧貌新颜照片对比导入(3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家乡过去的老照片,如狭窄的街道、破旧的房屋、简陋的集市等,再展示一组家乡如今的新照片,宽敞明亮的大道、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的商业中心等。展示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对比这两组照片,你们发现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房子变好了,有的说路变宽了。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一家乡的喜与忧,让学生思考家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除了令人欣喜的一面,是否还有一些让人担忧的问题。(二)家乡的“喜”一一发展成果大探寻(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交通、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方面探讨家乡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第一小组代表说:“交通方面,现在我们有了地铁,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公交车也增加了很多线路,能去的地方更多了。”第二小组代表表示:“居住条件改善了很多,新建了很多小区,小区里有花园、健身设施,房子也更加宽敞明亮。”第三小组代表分享:“商业越来越繁荣,有了大型购物中心,里面商品琳琅满目,还有很多餐厅,可以吃到各种美食。”第四小组代表说:“文化娱乐方面,我们有了现代化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还有很多公园可以游玩。”2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发言要点,并进行分类整理,绘制出家乡发展成果的思维导图,如交通发展分支下标注地铁、公交新线路等;居住改善分支下写上新建小区、配套设施等,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家乡在多方面的进步,感受家乡发展带来的喜悦。(三)家乡的“忧”一一问题发现与剖析(12分钟)L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从发展成果转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环境污染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河流污染、垃圾堆积、空气雾霾等现象,以及因城市建设导致一些古建筑被破坏的画面。播放完视频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觉得家乡存在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呢?”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环境污染太严重了,河水脏了,空气也不好,对我们的健康有影响。”有的说:“那些古建筑很有历史文化价值,破坏了就没有了,很可惜。”还有的说:“城市发展太快,有些地方交通拥堵,上下班很不方便。”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如环境污染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学生们讨论认为是工厂排放污水废气、人们乱扔垃圾、汽车尾气过多等原因造成的;交通拥堵是因为车辆增多、道路规划不合理等。通过分析原因,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家乡发展中的“忧(四)我为家乡献计策(10分钟)L教师针对家乡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有的小组提出:“加强对工厂的监管,让他们安装环保设备,减少污染排放。在学校和社区多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让大家少用一次性产品,多进行垃圾分类。”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有小组建议:”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古建筑,对破坏古建筑的行为进行处罚。可以把古建筑开发成旅游景点,这样既能保护又能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对于交通拥堵,学生们提出:“优化道路设计,多修建一些立交桥和地下通道。鼓励大家绿色出行,比如多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还可以实行错峰上下班制度。”2.每个小组将讨论出的建议写在卡片上,然后上台展示并讲解。教师对各小组的建议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大家都是家乡的小主人,都有责任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让家乡变得更好。(五)家乡未来畅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喜与忧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畅想家乡未来的发展。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十年后家乡的样子,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畅想。一位学生说:“十年后,家乡的天空变得湛蓝湛蓝的,河流清澈见底,到处都是绿树成荫。交通不再拥堵,人们都乘坐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出行。古建筑都被保护得很好,成为了家乡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另一位学生表示:“我希望家乡能有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同时,学校也变得更加现代化,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家乡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2 .教师对学生的畅想进行肯定和鼓励,强调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家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份以“家乡的未来”为主题的手抄报,下节课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交流。(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家乡的发展成果、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计策以及对家乡未来的畅想,再次强调我们要关注家乡的发展,热爱家乡,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2 .拓展部分,教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采访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以及其他城市在解决类似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三、教学方法L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家乡旧貌新颜照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成果、问题及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4 .情境教学法:创设“我为家乡献计策”和“家乡未来畅想”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积极思考、发挥想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5 .实践操作法:布置课后制作手抄报的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和对家乡的情感通过实践操作进行表达和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四、教学评价L教师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素材丰富,照片和视频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真实可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流畅。从照片对比导入,到家乡发展成果探讨、问题剖析、献计策、未来畅想,再到总结拓展,各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家乡的喜与忧,教学目标明确且达成度高。3 .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恰当,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直观演示法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小组合作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实践操作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家乡的认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实效。4 .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学生讨论、发言、展示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观点和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家乡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总体而言,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