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的近大远小听课记录.docx
景物的近大远小听课记录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景物的近大远小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课程类型:美术课教材版本:冀美版二、教学过程记录(一)导入(5分钟)教师在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具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画面中近处的树木高大粗壮,枝叶繁茂,而远处的树木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你们发现近处的树和远处的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指出近处的树看起来更大,远处的树更小。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一景物的近大远小,激发学生对透视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二)透视原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透视是一种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而景物的近大远小是透视现象的重要规律之一。教师用简单的图形示例,如一条笔直的道路,向学生展示随着距离的增加,道路的宽度在画面中逐渐变窄,最后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在绘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使画面产生立体感和空间感。教师还介绍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概念,一点透视常用于表现正面或平行于画面的景物,如室内场景、街道等;两点透视适用于表现建筑物的拐角等有角度的物体;三点透视则用于表现高大的建筑物或仰视、俯视的场景,使学生对透视的类型有初步的了解。(三)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分析(10分钟)教师再次展示多幅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包括古典油画、现代水彩画、素描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景物近大远小的应用。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画面中的餐桌、人物和墙壁都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耶稣位于画面中心,形象较大且清晰,而两侧的人物逐渐变小且向远处延伸,通过这种透视处理,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和深度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一幅现代水彩风景画中,远处的山峦、河流和田野都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描绘,近处的田野色彩鲜艳、纹理清晰,远处的山峦则颜色较淡、轮廓模糊,成功地营造出了辽阔的自然景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物体的大小、形状、色彩和细节的变化,体会近大远小规律对绘画作品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四)实践操作(15分钟)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景物近大远小的知识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可以是校园风景、街道景色或自己想象中的场景。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在创作前先确定画面的消失点和视平线,然后根据透视原理安排景物的位置和大小。对于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给予构图和线条绘制方面的指导,如如何确定物体的基线、如何用线条连接消失点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变化等;对于有创意但在透视表现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分析物体的透视关系,示范如何通过调整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创作中,有的学生专注于描绘校园的操场,将近处的篮球架画得高大,远处的教学楼则逐渐变小;有的学生则以街道为主题,表现出街道两旁的店铺和行人在透视下的变化。(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然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作品的名称、创作思路、运用的透视知识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透视效果的准确性、画面的构图、创意构思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们的努力和创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颁发小奖品(如绘画工具、透视教材等),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消失点不明确、物体透视变形不准确等)提出改进的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透视绘画能力。(六)课堂总结(2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透视的原理、景物近大远小的规律、在绘画中的应用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强调透视是绘画中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的重要手段,掌握景物的近大远小规律可以使我们的绘画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继续观察周围的景物,运用透视知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三、教学亮点与反思(一)教学亮点导入直观有效:通过展示具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直接引发学生对景物近大远小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迅速切入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原理讲解清晰明了:对透视原理的讲解详细且易懂,结合PPT展示和简单的图形示例,使抽象的透视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为学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应用分析深入透彻:在绘画作品应用分析环节,教师选取了多种类型的经典绘画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从古典到现代,从不同题材到不同绘画形式,全面展示了近大远小规律在绘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实践指导针对性强: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且有针对性,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无论是透视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是创意的启发,都给予了学生切实可行的帮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效果。评价环节全面多元: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组织有序,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总结评价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又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不断提高。(二)教学反思时间把控可优化:在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由于学生们对自己作品的介绍较为详细,且评价过程中大家讨论积极,导致时间安排略显紧张,部分学生的评价未能充分展开,课堂总结也稍显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合理地规划教学时间,例如在学生实践创作前,对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的要求和时间限制进行更明确的说明,引导学生在介绍作品时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同时合理控制评价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拓展深度可加强:虽然对景物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教学,但对于透视在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中的演变、透视与色彩、光影等其他绘画要素的关系以及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拓展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这些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透视的多元价值和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水平。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美术课,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景物近大远小的知识并进行创作实践,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