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现代海军如何实现蛙人水下输送.docx

    • 资源ID:1316365       资源大小:11.7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代海军如何实现蛙人水下输送.docx

    现代海军如何实现蛙人水下输送蛙人部队以下简称蛙人)是利用水下呼吸设备及水下专用武器和器材,可长时间在水下作业、战斗的,担负特殊任务的两栖部队。蛙人肩负的任务极其隐蔽、危险,主要任务是在敌人后方海域、地区进行侦察,消灭机动发射装置、防空设施、水利工程、指挥所等,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战役级作用。一般情况下,蛙人执行作战任务时,首先需随“母舰”航行至预定海域,然后脱离运输“母舰”入水,再独立完成“最后几千米”的“水下行军”,然后才能抵达最终的“渗透”地点。最早的蛙人要完成这项“水下行军”比较“费力”,当时没有水下动力运载装备,通常是以运输舰船为母舰将蛙人载至预定地点附近,然后换乘皮划艇或其他小型船只接近地点,之后是蛙人入水再潜泳至最终目标。这种传统的“行军”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隐蔽性差,皮划艇全部暴露在水面,容易遭遇敌方火力攻击,再就是人员体力消耗大,不利于完成高强度的水下作战任务。二战时期,意大利率先发明了“猪猬”水下运载器,其实是一种鱼雷加驾驶舱的装备,其正式学名为慢速鱼雷,也称人操鱼雷。上面设有两个座位,可搭载2名蛙人。作战时,蛙人坐在驾驶舱里驾驶鱼雷靠近敌舰后,将雷体与雷头分离,并将装有大量炸药的雷头固定于目标以将其摧毁。为满足特种部队水下输送的需要,二战后,大国纷纷研发蛙人水下输送平台系统以下简称蛙人平台),主要包括蛙人运载器、蛙人输送艇、潜艇干甲板掩蔽舱等。第一类是湿式小型蛙人运载器。它是一种以潜艇、水面舰艇为母船的水下特种作战输送装备。按尺寸分,蛙人运载器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类;按蛙人是否接触海水等标准来划分,又可分为干式、湿式和水面水下蛙人运载器等。小型蛙人运载器大多是湿式的,大型蛙人运载器既有湿式的也有干式的。小型蛙人运载器的长度通常在1米左右,采用电动螺旋桨或者泵喷动力,可以搭载1至2名蛙人,最大航速3至6节指每小时所航行的海里数)。其特点是便携易用,但无法用于超远距离渗透作战。虽然不同型号在样貌上有所区别,但基本组成结构是相似的。小型蛙人运载器一般使用重型聚乙烯、玻璃纤维和铝合金打造,动力主要包括铅酸、银氢或锂离子电池三种,相应的受不同动力系统的影响,最大航程3至13海里不等,最大潜深超过150米。最大航速可达3至6节,续航时间超过3小时,部分高端产品还具备无级变速功能,强化了航行机动性。第二类是蛙人输送艇也可称为大型蛙人运载器)。这是输送蛙人特种作战分队或一个班组规模蛙人的较大型水下输送平台。按照蛙人在水下的输送形式可分为湿式蛙人输送艇和干式蛙人输送艇两类,依据推进模式又可分为水下输送艇和水面水下混合输送艇两类。例如,1975年启动研制的MK-8Modl型湿式蛙人输送艇,可通过潜艇和大型运输机从海上布放,也是英美海军蛙人的主力装备。执行任务时,一般由核动力攻击潜艇或者巡航导弹核潜艇背负携带,蛙人通过设置在甲板的干式甲板掩蔽处进入舱内,驾驶该艇靠近敌方港口或海岸,近至极限距离时可将艇沉底,随后蛙人在小型蛙人运载器帮助下潜游至目标位置,完成任务后乘坐湿式蛙人输送艇返航。MK-8Modl全长6.7米,工作潜深为6米,艇身横截面呈矩形,可搭乘6名全副装备的特战队员,其中2名为驾驶员,4名为乘员。使用银锌蓄电池供电驱动五叶螺旋桨,续航力可达36海里速度6节);在采用锂离子蓄电池的情况下,续航力可提高到56海里,而速度能达到9节。MK-8Modl装备2个压载容器用于紧急上浮和在水下保持零浮力、集体呼吸系统。当水下输送工具达到4.5米等深线,触及硬底,战斗蛙人利用单兵呼吸器和脚噗独立游至岸边。随着蛙人的投放距离大幅度延长,需要考虑给蛙人提供干燥温暖的环境,以利于蛙人到达目的地前保存体力。为此,国外推出了干式大型蛙人运载器(ASDS),又称为“高级海豹输送系统"。ASDS长度达到20米,重55吨,最大航速8节,最大航程125海里,乘员2人并可携带16名特战队员。ASDS具备“干式航渡、湿式出舱”的特点,搭载的先进声呐系统以及独有的光电系统桅杆)可以使特战队员进行详细的水下态势分析,并具备提供登陆渗透前对敌海岸情况进行监视的能力。由于ASDS成本高昂,取而代之的是干式战斗潜航器DCS)。DCS在壳体、机械和电子三个部分作了改善,力求打造更加高效且成本可控的干式水下作战艇。DCS的设计目标是搭载2名领航员,以及最多8名装备齐全、执行潜航任务的特战队员。该潜航器长12米,重28吨,作业深度100米。在完全潜入水下并使用标准电池的情况下,以5节的速度可以航行66海里。此外,DCS配置了一个锁进、锁出系统,允许特战队员在潜航器完全潜入水下时进出该潜航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发现的概率。第三类是水面水下多功能作战输送艇IMRCC。针对实战过程当中出现的隐蔽性和速度难以兼顾的矛盾,MRCC应运而生,它能在水面、半潜和水下三种航行模式间自由切换。MRCC长9.91米,作战深度20米。在低威胁区水面航行时,以32节的速度可以行驶200海里;进入战区后半潜或完全潜入水下,以5节的航速可以航行40海里。MRCC采用分舱段设计,载重1吨或者搭载8至10名蛙人,并在装备舱配有2至3部小型蛙人运载器、卫星通信器材和无人水下航行器等其他支持装备,具备大载荷和多用途的优点。第四类是干式甲板换乘舱(DDS)o这是为了更好地遮蔽和输送湿式蛙人输送艇,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蛙人从干区母舰)到湿区运输艇)的切换。DDS长116米,重30吨,可以用C-5战略运输机运送。DDS自身没有动力,需由核潜艇携带,其通常以单独或并列的方式固定在核潜艇指挥围壳后方。例如,美国海军的DDS主要由攻击型核潜艇和改装过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携带。DDS分为三个舱室:最前方是圆柱形装载舱,用于装载一艘湿式蛙人输送艇;中间球形舱室为指令舱,该舱有个接口与核潜艇相连,用于人员出入核潜艇;最后面的氧舱,用于辅助减压和简单救治。DDS为水密耐压结构,外形为两端呈半球形的圆柱体,状似一个大号锅炉。舱内有注排水系统、供气系统与水下照明装置,还装有可收放的导轨。DDS的主要用途是方便特战队员进出核潜艇,减少特种队员的战斗准备时间。不携带湿式蛙人输送艇时,DDS的装载舱可容纳20名特战队员,采用直接投送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下作战能力,各国海军非常重视蛙人平台的研发和运用。随着通信、导航、自主无人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使用,蛙人平台的航程、航速、载员量不间断增加。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功能强大、投放方式多样、适航性出色的现代蛙人平台。李浩源来源:学习时报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海军如何实现蛙人水下输送.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