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亮听课记录.docx
看月亮听课记录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看月亮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对象:二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科学二、教学过程记录(一)趣味导入(5分钟)教师在教室前方的屏幕上展示一幅夜空的高清图片,图片中有繁星闪烁以及一轮明月高悬。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幅美丽的夜空中,你们最先注意到的是什么呀?“学生们纷纷回答是月亮。教师接着说:“月亮总是在夜空中陪伴着我们,它有时候圆,有时候弯,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术师。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地去观察月亮,探索它的奥秘。”通过展示美丽的夜空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月亮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导入课程主题。(二)月亮的形状变化(10分钟)教师拿出一套月相变化的图片,按照农历初一到三十的顺序依次展示在黑板上。教师一边展示一边讲解:“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农历初一的月亮,几乎看不到,我们叫它新月;然后慢慢地变成了弯弯的月牙,像小船一样,这是蛾眉月;接着月亮会越来越圆,到了农历十五左右,就变成了圆圆的满月;之后又会逐渐变弯,这是下弦月。”教师展示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月亮的形状是按照什么顺序变化的呢?”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不断变化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观察月亮的方法(10分钟)教师拿出一个天文望远镜模型,向学生介绍:“这是天文望远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月亮上的一些细节。但是如果没有望远镜,我们也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月亮。”教师强调在观察月亮时要选择一个空旷、没有遮挡的地方,比如操场或者楼顶。同时,教师还提醒学生不要长时间直视月亮,以免眼睛疲劳。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观察月亮比较好吗?”学生们开始思考并讨论,有的说晚上,教师补充说:”一般在晴朗的夜晚,月亮升起后到落下前的这段时间都可以观察,而且不同时间看到的月亮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哦。”通过介绍观察月亮的工具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地观察月亮,为他们课后的观察实践提供指导。(四)月亮与生活(8分钟)教师讲述:“月亮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作用哦。比如在古代,人们没有钟表,就根据月亮的位置和形状来判断时间。而且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常常出现在很多诗人的诗句中,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展示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和故事图片,如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月亮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故事或者诗句呢?”学生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知道的内容,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课堂气氛活跃。(五)总结与拓展(7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月亮的形状变化规律、观察月亮的方法以及月亮在生活和文化中的作用。教师强调:“月亮是我们夜空中的好朋友,它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然后布置拓展任务:“同学们,回家后在晴朗的夜晚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月亮,把月亮的形状画下来,并且记录下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通过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三、教学评价与建议(一)教学评价优点:导入环节简洁有效,通过展示夜空图片,直接抓住学生的眼球,快速将学生带入到与月亮相关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整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丰富且有条理,从月亮的形状变化、观察方法到月亮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讲解月亮形状变化时,借助月相图片直观地展示了变化过程,符合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入古诗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文学、文化的紧密联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和文化内涵。拓展任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观察和记录,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精神,同时促进了家校合作与亲子互动。不足:在讲解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时,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内容相对抽象,虽然教师有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但没有进一步深入解释,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在课堂互动环节,当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故事或诗句时,教师的点评和拓展不够深入,只是简单肯定,未能充分挖掘这些文化素材的教育价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月亮文化内涵的理解。(二)教学建议在讲解月亮形状变化原因时,可以采用更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解释。例如,用一个地球、月亮和太阳的模型或动画演示,展示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在不同的位置关系下,太阳光照到月亮上的角度不同,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照亮的部分就不一样,从而导致月亮形状的变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天体运动与月相变化的联系,降低理解难度。在学生分享月亮相关的故事或诗句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或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对月亮的描写特点以及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等。比如,对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和学生探讨古人为什么会创造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向往和追求;对于古诗,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如何借月抒情,不同朝代的诗人对月亮的描写有哪些异同。通过这样的深度点评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月亮在文化中的多元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