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docx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尿液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说出尿液排出的途径。2 .能力目标:通过对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的分析,提升图文转换及逻辑思维能力;尝试构建尿液形成的简单模型,培养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3 .情感目标:认识到泌尿系统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树立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L教学重点:尿液形成的过程,即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差异。4 .教学难点:肾小球滤过与肾小管重吸收的原理;肾单位结构与尿液形成功能的适应关系。三、教学方法L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要点,如泌尿系统组成、尿液形成原理等,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理论。5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动画、模型展示肾单位结构、尿液形成动态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理解。6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构建模型,激发思维碰撞,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能力。7 .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肾单位各部分作用、成分变化原因,启发主动求知。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展示医院尿检报告,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尿液成分能反映健康状况,为何医生能从尿液中获取诸多信息,引出尿液形成和排出知识探究,激发兴趣。2 .新课讲授(30分钟)泌尿系统的组成(8分钟):结合人体泌尿系统模型,介绍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部位与形态,强调肾脏核心地位,类比工厂各车间,让学生初步认识各器官“分工”。肾单位结构(10分钟):分发肾单位结构模型,指导观察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微观构造,PPT同步展示高清解剖图,讲解其独特毛细血管壁、内壁特点,提问学生结构与后续功能关联,为理解尿液形成铺垫。尿液的形成(12分钟):播放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动画,分步讲解:血液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除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成分滤过到肾小囊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重吸收回血液,剩余形成尿液。对比血液、原尿、尿液成分表,加深理解,设置易错点辨析,如原尿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原因等。3 .小组活动(15分钟):“构建尿液形成模型”,每组给定材料(不同孔径滤网、代表物质小球等)模拟肾小球、肾小管过滤重吸收,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讲解,互评完善,强化实践认知。4 .尿液的排出(8分钟):结合示意图,简述尿液经输尿管暂存膀胱,积累一定量后经尿道排出体外,提问排尿意义,引导学生联系排泄废物、调节水盐平衡等作用。5 .课堂总结(5分钟):与学生回顾泌尿系统组成、肾单位结构、尿液形成排出全程,重点强调滤过、重吸收关键环节,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知识脉络,巩固记忆。6 .课堂练习(7分钟):PPT展示5-7道选择、填空题,涵盖知识点辨析、过程推理,学生独立完成,即时反馈讲解,检验学习效果。五、教学资源1 .人体泌尿系统模型、肾单位结构模型,便于学生直观触摸、观察器官与微观结构。2 .制作精良的尿液形成动画、PPT课件,动态演示复杂生理过程,整合图文信息。3 .小组活动材料:不同孔径滤网、彩色塑料小球(代表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等)、透明管模拟血管与肾小管,助力实践探究。4 .医院尿检报告样本若干,为导入与知识拓展提供真实情境素材。六、教学反思教学中,直观模型、动画有效化解知识难点,学生兴趣浓厚,但部分学生对滤过、重吸收原理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后续需补充微观生理机制讲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但小组讨论易偏离主题、动手操作进度不一,应提前细化引导问题、强化时间管理。课堂练习反馈部分学生混淆相似概念,今后要强化易混淆点辨析训练,优化教学衔接,提升学生知识内化与应用能力,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尿液形成排出这一重要生理知识体系,为后续生物学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