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 论文.docx
小学科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摘要: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对其吸收教材知识、增长文化见识和提升创新水平都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时代大背景下,引导学生参与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其获得深入思考、大胆实践、积极创新的机会,有效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进而为其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并围绕“小学科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相关问题,展开简要论述。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引言: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全面吸收并掌握教材基础知识,还要把重点放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小学科学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期间,教师要保持创新理念,灵活制定多样化方案,使学生获得思考探究、动手操作以及实践交流的机会,以此为提升其思维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一、问题入手,激活科学思维1 .疑问导入,产生破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是调动其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能够保持对学习问题的好奇心,并产生破解思维。对此,教师要注重优化导入环节,在开展教学前,可以通过设置疑问,使其熟悉教材内容,寻找问题答案,从而积累学习经验,从而为思维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开启本课,趣味故事引入可以使学生保持专注,同时获得参与课堂的兴趣。故事结束后,可以使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可以喝到水吗?用疑问导入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能够产生破解思维,积极开动脑筋,展开交流。在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他们会逐渐意识到:乌鸦可以喝到水,是因为放进水瓶中的石头占据了一定空间,导致水面上升。在此期间,空间这一概念被引出,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发问:怎么理解“空间”这一概念,“占据空间”该如何理解?生活中有哪些实例表明空间被占据?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其用对比实验方法了解占据空间物体的性质,同时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能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2 .问题探究,促进思维运用科学是一门涉及范围较广,内容深厚的学科,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灵活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还要善用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其在动手操作和系列实践活动中,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以土壤的成分这一课为例,通过教学,需要使学生知道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地点和自然形态,知道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并认识土壤中存在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但是知识的生成,不是直白的传输,而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各方面能力,在思考探究中获取。对此,教师可以在目标导向下,为学生出示如下问题: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猜一猜土壤的成分有哪些?接着,再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土壤的实验探究活动,在实验中,需要学生在思维指导下完成系列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对土壤的认知和了解会逐渐加深,思维能力也会在此过程中不断得以发展提高。3 .问题延伸,思维再度重现新时期下,学生接收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不同文化的涉猎范围也越来越广,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期间,教师不仅要局限于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积极拓展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还要注重问题延伸,促使学生能够在完善的知识框架下,让自己的思维深度不断加强。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促使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中实现自我成长发展。比如在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设置疑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使学生通过运用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等物品,开展实验探究,并全面了解浮力和浮力的方向,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在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了一定把握后,教师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运用电子信息设备为学生展示与教材相关的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和视频材料,并提出延展性问题,如: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在系列问题指导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2容的认知和了解,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二、预留时间,促进发散思维1 引导学生预想,留给学生思维空间科学知识纷繁复杂,涉及范围较广。在零散知识的引领下,可以使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认知体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在教学前,教师可以留出一定时间,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着眼相关问题,展开预想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全方位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深刻认知。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获得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学习机会,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比如在学习点亮小灯泡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使其能够全面认识小灯泡的内部构造,熟悉了解玻璃泡、金属架、灯丝的外部构造及用途,为接下来的实验活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预想: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有哪些连接方式可以让小灯泡发亮?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预想。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活动,从而完成对问题的验证。这样的引导方式,为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时间,能够使其结合教材及各方面知识,进行问题探究,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2 .开展逻辑推理,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中,为了有效发展其思维逻辑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问题和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推理。当教师把思考时间还给学生,使其获得充足的学习机会,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归纳成完整的知识闭环体系,从而使思维更加周密。比如在学习铁钉生锈这部分内容时,在课上,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物品,会发现,很多物品上的铁钉都是锈迹斑斑,影响了物品的美观度,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发出疑问:该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在问题指引下,可以促使学生按照一定逻辑反推,首先要了解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生锈?锈有哪些特征?当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进行推理后会意识到: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容易生锈。铁接触酸、碱、盐等物品后也容易生锈。当学生有了一定认知,教师继续出示生活问题:厨房中的一些物品如菜刀、铁锅、暖气管等非常容易生锈,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它们生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促使学生以严密的思维逻辑,对生活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三、拓展空间,催生创造思维L展示科学现象,反向思维推理科学现象的产生都具有一定条件和道理,促使学生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认知与了解,能够使其扩大文化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小学教材中的科学实验丰富多彩,设计领域十分宽泛,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等现代化信息设备或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观看一些科学实验,并向学生提出疑问,使其在质疑思考中,寻找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把握,切实提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下实验:为小汽车准备纸滑道和绒布滑道,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实验结果表明,绒布表面粗糙,摩擦力大,小汽车行驶速度慢;纸滑道光滑,摩擦力小,速度快。结合实验,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表面与摩擦力有何关系?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激趣引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并使其感受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并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反思维推理活动的开展,进而切实增强科学素养。3 .开展智慧训练,促进思维创新科学知识丰富有趣,当学生脑海中的知识框架得以建立,并进行合理运用,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作为教育引导者,活动方案的制定者,教师要牢牢抓住教育契机,并制定有效方案,对学生开展智慧训练,使其能透过不同环节,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和把握,并在此期间增长智慧,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混合与分离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为每组出示实验材料:食盐、干净的细沙、食盐与细沙的混合物、一杯清水、一根玻璃棒、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杯、一个三脚架、一个火柴盒、一个放大镜、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一张咖啡过滤袋。接着,促使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自主思考如下问题:如何将食盐和细沙分离?如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并运用相关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具体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智慧训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切实增强其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并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增长智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保持创新理念,灵活制定多样化方案,为学生构建良好学习氛围,使其能够透过科学活动,感受知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并加强与老师、同学间的互动,进而促进综合素养得以提高。参考文献:王家乾: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几中国校外教育.2018(21)2陈煜晴: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构建策略几吉林教育.2016(18)3朱生祥: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改进小学科学教学几试题与研究.2020(24)4张天芝: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重点,改进小学科学课教学几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