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论文.docx
提高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摘要:在小学学习过程中,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细致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估算能力以及简便运算能力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经过培养和训练,可以达到对于计算问题能算得正确、迅速这一要求。为小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关键字: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是小学一到六年级运用的一项最多的也是最基础的基本能力;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好的计算能力才能为小学生学好数学作了良好的铺垫。一个计算能力不好的学生,想要把数学成绩搞上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一、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加减法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又没有良好的家庭熏陶,所以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计算这一部分真的很难教,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把一年级学生的口算加减法教好,提高一年级的口算能力还真的必须有一个良策,比如教学8+9这一算式,老师教学生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在纸上先画根小棒,再画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就是“8+9”的得数,还可以教学生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比如把数字拿走放在数字上,而这个变成了10,然后教学生10加7就是17o第三种办法就是让学生把大数记在心里,从10数起一直数个数,最后数到17。可能还有其它的教学方法,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时,你的计算教学策略又快又好地让学生掌握,那教师你的这一节课才能说成功了。又比如教师在教学11-7,时,起初可以让学生先拿出11根小棒,7然后再拿走根小棒,这种方法粗苯,小学生都能学得会,但不利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头脑实在不开窍的后进生;教师教学学生计算11-7的第二种方法就是想加法做减法,从数字数起一直数到11,数了几个数得数就是几。第三种计算办法是把11分成10和,再用10减的办法计算。”总之,教师在教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口算加减法时,要讲究策略,看哪种方法又快又简便又适合你的学生,还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作用,教师就采取这种方法让学生计算,这就是一年级口算加减法教学的基本策略。二、提高三到四年级学生估算水平的教学策略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一方面估算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以后用估算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估算学习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小学生列竖式做除法。所以教师在教学学生估算时,要充分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采取估算,要让学生理解估算是根据实际需要所采用的灵活的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要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提高他们观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估算时,教师要能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生这一组计算题时,78+4、83+9、470÷8230÷5和178÷6,我们可以把78看成80÷4=20,把83看成81÷9=9,把230看成250÷5=50,把178看成180÷6=30o又比如教师在教学这一组习题时,58x7、3x8、89x4、47×5和22×3时,教师告诉学生可以把58看成60×7=420,可6以把63看成60×8=480,把89看成90x4=360,把47看成50x5=250,把22看成20x3=60。总之,通过这两组乘除法习题的呈现,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我们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估算没有统一的法则,没有现成的规定,所以我们在解决估算问题时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才能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三、提高四年级学生简便计算水平的教学策略新课标指出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算法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运算速度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改,把小学生学习的简便计算安排在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它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简便计算时,通过让学生对习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合理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简便计算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简便计算粗看起来十分简单,似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领会计算的精髓。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简便计算的熟练掌握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一再地加以分析引导,举一反三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基础好的学生才能熟练驾驭。例如:0.28z6500+2.8340+28,这道简便计算题,老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用乘法分配律还是解答不起来,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于是老师就要分析引导他们,告诉学生它们都有数字28,这就是它们的共同点,这就涉及到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的问题,通过剖析指点,让学生理解上一道式子可以演变为:28×65+28×34+28=28×(65+34+1)=28×100=2800o这一演变学生如梦初醒,豁然开朗。又比如:65÷25+35÷25这道题如果不通过演变直接让学生进行计算,那肯定很麻烦;如果教师稍加指点把它演变成(65+35)÷25=100÷25=4,那算起来就很简单了。再比如:398'79二?这一题如果用普通方法进行计算,算起来还真比较麻烦,如果把它演变一下变成:(400-2)79=40079+279=31600+158=31758这样算起来就很简单。再如,125'41+115'25,有些同学一看到12541+11525就想到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在四年级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是ab+ac=a(b+c),要利用乘法分配律必须要找到两个相同的因数。于是我们发现125和115并不相同,那么应该怎样简便运算呢?我们知道125等于255,然后我们加上括号,把5和41先乘起来,这是利用了乘法结合律。5x4IX等于205,后面的115×25,我们把这两个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写成25×115,这是利用了乘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有25x205+25x115,这就相当于ab+ac=a(b+c)括号里面的205+115等于320,到了这一步,还可以进行简便,320可以写成4×80,再把25和4先乘起来,25x4凑成100,100×80=8000o这道题做完了,全部计算过程完全可以用口算,这样算比较简便:125×41+115×25=25×(5×41)+115×25=25×205+25×115=25×(205+115)=25×320=(25×4)×80=100×80=8000o由此可以看出,简便计算通过合理转化,它的得数是可以通过口算而得出来的。培养简便运算能力就要在运算的正确性、简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下功夫,平时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公式、法则和算律,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必要和常用的数据,训练出熟练的技巧。在学简便运算的时候,孩子需要知道125×8=1000>25×4=100以及25×8=200等等。还需要对一些加减等于整十、整百的数有意识。53+47=100和32+68=100这些数对于简便运算很有帮助。总的来说,简便计算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它的运算技巧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又开通了一扇方便之门。四、是否进一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四舍五入”的知识很容易领悟。而对于实际生活中是否进一的某些问题还真不好一下子就能领悟呢?比如:做一套成人服装要2.6米布,做一套儿童运动服装要2.1米布。现在有一匹布,可以做15套成人运动服装,如果把它做成儿童运动装,最多可以做多少套呢?列式:15×2.6=39(米),再把39÷2.118.57(套),这道题得数是18呢?还是19呢?,带着这个疑问,老师要和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如果要加工19套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并知道布料不够,所以只能加工成18套了。又比如:学校组织43个学生去春游,准备租用面包车,每辆面包车只能坐8人,需要几辆面包车呢?列式:43÷85(辆)3(人)。这道题最终得数是5辆吗?带着这个疑问,老师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如果得数是5辆,还有3个学生就不去旅游了吗?这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哪怕余数是3还要进一,所以这道题的得数是6辆。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如何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恰如其分地加以解决,对于小学生来说还真不容易,因此,教师对于此类问题要善于分析给学生听,根据实际生活需要,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一,这能真正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另外,在小学阶段,教师非常注重多位数除法,多位数乘法的教学策略,因为它们也是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如果学不好,那么小学数学上的其它问题也很难解决。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是一个分段、系统的学习过程,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是熟练掌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学习问题点,以更多形式和更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进行练习,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总之,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以及参加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小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