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养成教育” 论文.docx
谈谈养成教育摘要:本文就“养成教育”等问题进行思索与探讨,从"立规、立志、立学”等方面深入地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经验成果,本人想和各位同仁们交流,互通有无。具有高效率的一节课,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功能,这是当前倡导的"智慧课堂''的前奏,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之一。关键词:养成教育正确引导巧妙引导范儿育导引言:在教育教学改革大潮流的前提下,“高效课堂、"智慧课堂为当前两大主流,而无论是“高效课堂”还是“智慧课堂”,“养成教育”才是关键。本文就此话题谈谈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正文:中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养成良好习惯关键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并趋向稳定的重要时期,一句话,是孩子能否成才的黄金阶段。为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责任重大,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使命所在。"养成教育成为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核心内容,而中小学阶段正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及学习习惯关键阶段。倘若这一阶段没能够引导好、也没有规范好学生的言行举止,没有引领好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后果是很危险的。那么如何能在小学这短短的几年中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一直成为教学中的常议话题,因为“养成教育"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今天,本人就"养成教育谈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一、定规矩,明要求,谨遵守(对师生而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就目前而言,学生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而能否尽快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生习惯,这是我们老师每学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每学期开学都要求注意收看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究竟怎样上,这节课要讲什么,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本人认为,无非就是"收心、动员、立规、鼓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这几点内容中最主要的应当是“立规,因为“立规"贯穿每一节课全过程,也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育人教育之中。那么,什么是"立规呢?简而言之,就是告诉学生,现在开学了,你们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等等。于是,学校也好,班级也罢,就呈现出方方面面的条条框框的规定,目的就是在规范学生的生活,确保学生在"规矩的框架下健康成长。有了这些“规矩,学生做事行为上就有了“范儿,思想上就有了判断对错的准则。根据多年的经验,我将这些“规矩大致可分三个方面:一、爱国主义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二、校园校规教育及小学生守则宣传教育;三、班级常规及要求。总之,逐步细化,逐步推进,逐步落实。让学生时刻铭记,规矩就在身边,规矩无处不在,规矩无时不有。它时刻在提示学生:违规的,肯定是不行的,犯了错,就得改,否则,就会被批评,就会被惩罚。而这些"规矩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更是教育学生懂得是非、明辨对错的的准则。诚然,这些校规、班规绝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教育界精英根据日常生活及日常教学并结合中学生发展心理特征的切身体验,更是众多教育贤辈们心血的结晶,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定的,是以更好地为了国家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是学生应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行为规范,简称日常行为规范,如最直接的要求:不迟到,不旷课,不说脏话、粗话;不打架斗殴、不欺凌弱小;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要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等等。”规矩有了,重在明确,贵在坚守。“明确,即让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晓得,绝不可大而化之;也不可含糊不清,不知所然;也绝不是表面文章,脱离实际。有了上面的"三个方面的"规矩与灌输,相信学生心中都有个范儿,干什么事儿都有个准则,判断事务就有一个依据,言行举止就有了章程。我坚信,在这些"规范下,孩子定会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定会胸怀远大的理想、远大抱负健康茁壮成长,定会成长为国家所期许的优秀人才。二、做表率,树榜样,立师威(对老师而言)有了规矩,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坚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老师,能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偶像,是落实与坚守规矩的潜在因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范儿,首先要让学生对你感兴趣,打心底喜欢你,情不自禁地崇拜你,有意无意之间地模仿你。这是理论层面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拥有知识渊博,独特犀利的见解,巧妙幽默的言谈,很能感染学生,很能折服学生,很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跟你学,到了这个层面,你的课堂想不高效都不可能了。这就是"学高为师”的魅力。再者,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老师就是上梁,学生就是下梁。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不能率先垂范,甚至有些老师不管不顾,还凌驾于自定的规矩之上,自己违规却还振振有词:这些规矩是要求学生的,又不是针对我的。大家试想,这样的班级有这样地老师,学生又怎能优秀呢?班风又怎能好呢?老师又怎能够理直气壮地去要求学生呢?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因此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等执法行政术语用于班级管理虽然有些“大材小有,但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处处为他人之师,时时为他人表率。要绝对起到榜样的作用,这就是"身正为范"的要求。换言之,老师守规、遵规,按“规矩办事,更是在学生心目中“立威”关键。很多老师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总是有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有问题”是正常的,若没有问题了,还要这些“规矩干啥呢!遇到这些“问题”,老师大可不必斤斤计较,更不可耿耿于怀,只需耐心引导规范,育其按规成长即可。但倘若全班大多如此,又总不见好转,恐怕问题的根源在于老师了。简单直白地说,就是这个老师没有威信。他为啥没有威信,虽然原因很多,但我个人认为,总有这个老师的个人的行为习惯有关。比如说,这个老师可能经常"违规,经常拖拖沓沓,不修边幅;总是拖堂、上课迟到;总是精神萎靡、没劲儿等等。也许有些老师会说,这些规范是要求学生的,不是要求自己的,自己定的规范制度,约束了自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甚至老师还振振有词:你们是学生,我是老师,你们能和我比吗?这是赤裸裸的将老师个人凌驾于学生之上、凌驾于"规矩之上(出现这种现象,恐怕是这个老师思想认识有偏颇)。有这般认识的老师估计不在少数,这和美国特朗普常说的"美国优先原则有何不同呢,那是要注定失"民"心的,这绝对要不得的。三、早立志,表决心,有表现(对学生而言)俗话说:人闲好生事,无聊好惹事。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时期,而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是人养成教育的黄金时期。老师在这个关键时期,若能抓住有效时机适时引导、育导学生"养成某些良好习惯,往往会让你的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良一个好的习惯养成,会让学生绽放出很多的力量来。如引导孩子与他人比拼,不甘落后;尤其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健全学生竞争思维,这样孩子就有事干了,他们哪还有心思去动去乱去疯呢。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前进的方向,就让我们迈开脚步,坚定地走下去,去努力实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当然,老师在引导学生“立志时需关注学生,不可三心二意,不可朝三暮四,今天一个志,明天一个愿,也不可好高鹫远,贪多图远。须牢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应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去践行,切记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在这里,我完全可以用我的座右铭来告诫学生:大人物都是小人物不断努力的结果。我想,无论你是富贵与贫穷,是高智商还是低能力,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奋斗比拼,不间断的积累"财富,终究会从小人物不断成长为大人物的,也终究会登上理想的高峰。那么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立志呢?这也需从三个模块来阐述。一、正确引导学生立“宏志”,即引导学生拥有“大爱的思想意识,拥有高格局的意识,学生的心胸就会上升一个层次,眼界就会提升一个台阶,格局也显得高大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很好的教育教学内容。当然,最好给孩子讲述一些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二、适时引导学生立"远志即三问学生:你想干什么,将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成就什么事业。再细化一些:你想考上什么学校,想从事什么行业,想到什么地方去打拼。三、老师巧妙引导学生“定目标、立小志。正所谓:细微之沫,可成大海,细微之尘,可筑高山。教师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尤其是第一步,须耐心灌输,让学生明白:"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多思则明;多学则精;多问则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每天给自己定奋斗目标。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定下考试名次,挑战"对手”等;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如每天早晨几点起床、几点进班;进班后10分钟学什么;20分钟学什么,30分钟干什/么等等,这些规定要求学生必须牢记,必须形成习惯。其实这些要求就是要求学生"立小志,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什么问题。衡水中学学生生活作息表就是很好的范例,衡水中学将这些规范变成每一个同学的“小志,它落实了,且落实得很成功,很出色。有了这些明确的目标,必然激起学生心中的斗志,老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地激发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学生清楚每天自己该干什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干劲才会有的放矢,斗志才会蓬勃不懈,激情才会持续不减,收获必然钵满盆满。四、抓典型,树形象,多表扬(对老师而言)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态度稳定的黄金阶段。他们爱学习,爱表现,爱模仿。如果在这个时期学生遇到一个不良的“范儿或朋友",那是非常糟糕的事。"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尤其是班主任,在这个时期要经常从学生身边抓几个爱学习、爱助人为乐等典型来育导学生,育导学生从正、从善,倡导积极,削弱或摒除消极,告诉学生明辨是非,谨言慎行。而一个真正有志向、有大格局的人总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因为他们明白“君子之求学,入于目,藏于心,行之以身。'这是日常养成教育过程中老师常讲的话题。我们知道,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是表扬出来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的同时,也蕴藏着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对新知又充满了好奇,老师要充分明白这些,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实干,绝不敷衍与形式,流行于口头,谨防学生光说不干,同时还要谨防学生浮躁,更要谨防学生沉郁。这时老师最好挖掘出班中榜样,树立形象,然后加以表扬鼓励,这时老师不用吝啬夸讲之词,诸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回答得真好”、老师为你骄傲等等,让学生以得到你的鼓励为荣。做到了这一点,学生更会专心听讲,会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时,老师再不失时宜地向全班辐射,扩大影响力,让这个“榜样”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老师再有心培养这个“榜样的威信,如让这个同学担任班干部。我们都知道:"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的道理。有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班级必然风清气正,成绩必然就能得以保证。五、勤学习,广学识,善积累(对师生而言)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具备勤奋好学的习惯、拥有广泛渊博的知识、藏有巧妙幽默地言论是老师拥有威信的综合见证。这必然要求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勤学习。老师须具备"终身学习''理念,做到老,学到老,并给学生树立爱学习的榜样。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学生埋怨难学,教师抱怨难教。但本人不这么苟同。对于某个知识点来说,个别学生认为难学可以理解,若一群学生都埋怨难学,就应该有老师的责任了,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老师知识不够渊博,没把知识点讲清讲透;也可能是,老师讲解的方法策略太过古板陈旧,学生不喜欢;也可能老师在讲解时不生动,不感人,引不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当然,也有其它因素。总之,老师在传授新知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包括师生互动不到位,进展不同步,课堂上,师生完全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试想,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好吗?倘若这个时候老师再一味地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