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docx
-
资源ID:1328704
资源大小:11.9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docx
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2024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刊载印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假设干措施。1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以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着力打造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开放创新的示范品牌,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园区经验”输出至浙江、安徽、新疆等地。探索开放合作新机制。坚持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不间断提升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深化招商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国际化、专业化招商队伍,建立高端制造企业“二次招商”新机制,推进新引进项目亩均投资强度以及产出效益一直不间断攀升。建立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制定出台工业用地二次转让、总部用地、产业项目用地等管理措施,首创产业用地分段弹性年期10+N)挂牌出让模式,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创新金融领域开放机制,深化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等改革试点,落地5项国家外汇管理局支持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创新试点,设立全省首家公募基金,集聚持牌金融机构187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位居全省前列外资金融机构42家)。打造双向开放新局面,设立全省首家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首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设立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组建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共计支持700余家园区企业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积蓄转型升级新动能。抢抓全球产业梯度转移、新一轮科技变革、价值链重构等历史机遇,探索开发区产业高端化发展机制,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高地。探索“1+N”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加快推进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等转型,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化完善支持企业总部发展的政策意见,集聚省级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71家、约占全省18%,获评江苏省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被联合国贸发会议授予“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推进加工贸易企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开展贸易多元化、综保区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支持企业开展自产产品的进境维修业务,探索落地实施全球维修检验监管新机制,落地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首单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业务,推进加工贸易占比由2005年的88.1%高点逐步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54.3%o探索新兴产业培育“十个一”机制,聚焦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推进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科技仪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抢抓新风口、新赛道,落地实施新能源“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人工智能大模型、ESG1环境、社会和公司整治管理)、低空经济等产业创新行动具体落地实施计划,布局细胞和基因治疗、生物和信息融合技术、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应用等未来产业。激发创新驱动新活力。坚持开放与创新融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高水平开放与高层次创新协调发展。不间断优化创新生态,建设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集聚中国科学院纳米所等大院大所37家、中科大苏州高研院等中外名校33所,一直不间断增强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金融支持创新,依托东沙湖基金小镇,集聚股权投资机构近1500家,管理基金近4000亿元,成为国内创新资本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园易融”,直接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近700亿元,企业融资成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近20%o坚持人才驱动创新,一直不间断优化政策体系,给予人才发展最大的确定性预期,每年安排2%左右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专项用于人才开发,落地实施“领军登峰具体落地实施计划”“企业撷英具体落地实施计划”“青春园区具体落地实施计划”,集聚中外院士团队78个、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46名(其中创业类约占全国7%、各级领军人才3270人、高层次人才6.7万人。一直不间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梯度引育科创企业1万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98家,各级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200多家,各级瞪羚及瞪羚培育企业近90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3.3%o探索体制改革新路径。坚持向改革要活力,找准改革“靶点”,着力破除与新时代要求、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统筹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2019年8月,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获批设立,全部位于园区。园区把握机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一直不间断深化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共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00多项。紧密围绕产业发展深化改革。探索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推出相关改革措施30余项;设立全国首个地方国际商事法庭,推出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保险产品苏研保),发行全国首单生物医药管线质押融资产品;开通并扩容苏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进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地实施大部门机构改革,构建“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整治管理架构,不间断优化内部管理体制;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运转“一网通办”平台,完善横向“一类事”综窗+纵向“一件事”专窗模式,迭代升级融驿站体系,探索”审批一监管一执法一信用"闭环管理。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乐于探索开发区城市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整治管理创新体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定位,科学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精明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不间断完善金鸡湖城市主中心,阳澄南岸创新城、吴淞湾未来城两个城市副中心“一主两副”城市空间新格局,丰富和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坚持“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生态论英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1436吨标煤/万元、碳排放降至0.357吨二氧化碳/万元、用水量降至5.33立方米/万元,获评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推进现代化社会整治管理体系创新,开展中新社会整治管理合作试点,推进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坚持“补不足、强弱项、扫盲区”,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整治管理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6万元,打造居住者幸福、创业者自豪、投资者向往的魅力之城。(作者系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王俊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