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神态的片段.docx
这时,一阵热情的掌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他猛的一抬头,望见肖大名正从讲台上走下来。他立马又惊慌起来。他的目光四处移动,似乎在搜寻什么,他是那么的担心,甚至不敢接触任何人的目光。然后他又把头低下去,似乎怕被别人望见似的。他的十个手指头不停地搓来搓去,一会儿便被汗水打湿了,滑滑的。要竞选到这劳动委员。可是”唐明深深地咽下一口口水,头低得快贴到桌上了,呼吸更急促了。“李华一下来,我就上去”他这么想。我吃了一吓,连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额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愿放松,愈是一毫不愿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渐渐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渐渐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静静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兴奋得又蹦又跳。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找寻“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捉蝴蝶、打篮球,都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甚至是同学们亲自参与过的。但写起来却不详细。上述两段描写,由于作者视察细致,把捉蝴蝶,打篮球的动作、神态写得活灵活现。二、是要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描写。请看下列例段:他5。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顺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突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忙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殊洪亮的声音说:“现在起先看老师做试验!”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天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望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挤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文风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老人的双手很灵活。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松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布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偏偏的帽子。上述三段都抓住了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例一写的是一位高度近视的老老师。通过“用衣服的下摆擦镜片”、“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匆忙地往口袋里掏”等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老师的特点;例二,主要抓住性格急躁的人生气时,面部表情动作的特点来描写的。如:“气咻咻地站在门口”、“头上冒着热气”、“眉毛怒气冲天向上挑”、“嘴向下咧着”、“肌肉文风不动”等,把生气时的面部表情写得生动而逼真。例三则是抓住捏泥人的动作特点,写出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艺人形象。三、是要精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读读下列例段,看看各段中带点的词的作用。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式描写得精确而逼真。她挤进大门,把担子搭下地;走上前去,将地上的草揽好,用膝头压着,俯下身,双手用劲勒紧草腰子,提起来,扔到院墙角落。段中带点的这些动词用得特别贴切。写出了一个能干、利索、有力气,干活娴熟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望见奶奶站起来,双手抓着锅盖向上揭。吃力地揭了几次,才稍稍揭开一条缝。一股浓烟从灶口冲出来,差点熏着奶奶的脸。奶奶随意用袖子拂了拂布满皱纹的脸,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老了,不中用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