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错别字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论文.docx
-
资源ID:1335805
资源大小:16.2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中年级错别字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论文.docx
小学中年级错别字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摘要:本文是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14年来首次“跟班走”到五年级,经历了学生在中年级写错别字的现象大面积爆发后所思考的问题背后的成因及积极探索应对方法后形成的一些经验总结,不是太系统,表述可能也不是很准确规范,但却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认真探索教学问题的体现。关键词:错别字,识字写字,中年级,低年级,汉字引言:三年级下册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有个语文成绩很不错的女生总是写错别字,而且那段时间她的学习状态很不好,成绩也有下滑的的迹象,我就把写错别字的原因归结为她的“不认真”,三升四的暑假我特意叮嘱了她家长假期内一定要系统地让她复习一下整个三年级所学的生字词,做到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说白了,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到了四年级上册时,班里孩子写错别字的现象大面积爆发,很多语文成绩不错的同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别字现象,有些字还是扎堆写错。比如考试,武,追”,“暖、缓、援”,“浇、烧、晓”等字写错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把“春”字下面的日写成目这种想不到的错误。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我是着实的头疼啊,但是除了一遍遍订正之外我并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因为这个时候我并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教育规律,只是一味的觉得这些孩子怎么都是这么粗心大意啊,都讲了这么多遍了怎么还错呢?在跟其他老师交流时我发现并不是我们班有这种现象,每个班都有,甚至五年级六年级也是这样,而教师们除了“订正并抄写十遍”之外也并没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纠正,布置抄写听写,再订正重复性的抄写、听写、订正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部分错别字,但是错别字出现的频率并没有降低,因为总是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时,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现象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正常”现象,它的身后一定隐藏着某些规律,只有找出根源所在,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必须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一、成因分析1 .教学侧重点不同造成识字写字教学不系统、不扎实。(1)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在小语界,不管有没有认真研读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而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淡化,甚至有一些执着于生字教学的教师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上多占用了一些时间来学习生字,在课后评课时还会招来很多听课老师善意的提醒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应以文本分析为主,生字教学一笔带过就行了。真的是这样吗?在学到“哀”字的时候是否该比较一下“衰”“衷”与之不同之处?学了更多示字旁和衣字旁的字发现学生总是混淆的时候是否可以简单讲解一下示字旁与衣字旁各自不同的表意以便于学生区分?至于“尴尬”的部首不是“九”,“既”字右边不是无,摔跤并不是两个字都是提手旁或足字旁诸如此类,难道不应该在上课的时候讲清楚,以保证学生首次下笔的印象一定是正确的吗?(2)不同的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语文真的是随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语文教师也可能会教出一千种语文课,由于执教者个人认知的不同导致对语文课的解读与呈现也会不同。其实汉字的演变是有悠久的历史的,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文字有汉字这种博大精深的内涵,而我们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些东西。一笔横,二笔竖,三笔撇,四笔捺式的笔顺拆记法是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笔顺,但同时是不是也机械了一些?汉字的字理及内涵完全没有涉及,所以“武”多一撇,“步”多一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还有的教师可能连一笔横,二笔竖,三笔撇,四笔捺式的笔顺都没有强调过。我班里有一位同学是四年级时从外校转过来的,他在写“专”字和包含“专”字部件的字时总把专字写成两部分。起初我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圈出这个字告诉他中间是一笔写下来不是两笔,然后让他自己订正。可是他订正后我发现这个字仍然被他写成了两部分,于是我又在他订正的字上画了个叉,然后把第三笔用红笔描了一遍让他重新订正,再次订正后我看着这个字并不像两部分了,便没再过问。谁知过了一段时间他作业本上的这个字还是两部分,我就很生气,把他叫到讲台上让他在黑板上把专字大大的写一遍,目的既是希望用这样一种激烈的方式来纠正他的错误,也是想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结果当他在黑板上写出那个专字时我一瞬间懵了,原来他并不是像我认为的那样把专的第三笔写成了两部分,而是先写一个土,下面再加竖折折、点,两部分写的比较严密时是不大看得出来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让他第二次订正时他蒙混过关了。对于这一现象我真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二年级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识字表中有传字,写字表中有转字,而传字也是三年级下册第7课写字表中的生字,如果他的老师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强调了笔顺亦或是在批改作业时细心一些,注意订正,那么应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在老师这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2 .识字量增大导致学生对生字易混淆。为什么低年级初学认字、写字的时候反而没有中年级错别字的频率高呢?其实反观小学低年级与中年级的教学目标还是能发现一些问题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低年级(第一学段)学生的识字写字数量的设定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中年级(第二学段)的数量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从数字上看中年级的写字量是低年级的两倍,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之前低年级已经会写的800个左右的汉字。可是学习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就像在暑假来临时制定一个一天背一首古诗的目标,一天背一首古诗并不难,难的是在暑假结束时能够熟练地背出来60首古诗,这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还需要学而时习之的坚持。所以,中年级的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并不仅仅是低年级的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的两倍那么简单。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很多字在他们的脑海里会慢慢呈现出模棱两可的样子,因为记得多了就容易混淆。日里面是一横,目里面是两横,记得很清楚,且里面也是两横,那么“具”乃至“俱”,“直”乃至“真”自然也是两横吧?老师说“偶”和遇中禺里面的竖和提是两笔不是撇折,那么离里面也应该是两笔写成的吧?老师今天上课时强调了这个字的偏旁是“目”不是“日”,我得记住,那“暖”旁边是目还是日来着?目吧?春下面呢?好像也是目吧?嗯,之前应该是我记错了吧?一一于是,各种各样的错别字就这样诞生了。3 .基础知识不牢,粗心大意导致生字识记出错。必须承认的是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存在的,先天智力是一方面,注意力的控制也是一方面。课堂上能否把注意力放在所学知识上,学完后能否及时复习巩固是小学阶段学生成绩好坏的关键。反映到写字上也是这样,认真听讲,注意观察、描红的学生在第一次下笔时就保证是一个正确规范的体验,那么这个字以后再写也会是正确的,反之,如果第一印象就是错误的,那么即使后面再纠正,写错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二、应对策略大概思考了以上成因之后,我开始尝试采用各种方法来从根源上杜绝写错别字的现象。1 .始终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建议有这样的表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试问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有几人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做了呢?2 .正确区分错字和别字的现象。错字和别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错字是把字的笔画、字形或结构写错了,似字非字,如将染字右上角的九写成了丸,将猴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了候,将浇、烧、晓字的右上角多写了一点等。而别字则是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如把“甜蜜”写成“甜密”,或者将“夜幕降临”写成“夜墓降临”或“夜幕降林等。一般来说,别字比错字好纠正些,因为别字的成因除了个人的粗心大意之外,更多的还是汉字中音、形、义相近的字实在是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写错。而纠正别字只需要简单的“告诉”就行,还有就是跟学生强调不会或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字典是最规范最权威的识字写字的工具。但是应对错字则需要更多的方法:3 .遵循字理及汉字的演变过程教学生字。如果学生明白“止戈为武”的文化内涵,一定不会给“武”字加上一撇;如果学生了解示字的造字之初是为了表示住在极高之处的天神,而后来演变的示字旁的字大都与祭祀、祈福等有关,而衣字旁的字又多与衣服有关,我想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两个部首搞混了吧;再如学生在纠结一个字到底是日字旁还是目字旁时,他只需要知道他所写的这个字到底是与太阳有关还是与眼睛有关应该就能够迅速的区分了吧。这些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首先得提高认识,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是每个教师首先要保证的,而如何高效的传递知识应该是每个教师必须探索的。4 .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其实,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践行这些要求时就做的非常到位。像一年级上册的小书包,一年级下册的操场上,二年级上册的场景歌等识字课就是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和生活场景识字,使语文课更生活化;再比如日月明猜字谜“贝”的故事等识字课既从汉字字理方面帮助学生识字,还有一定的趣味性;而姓氏歌古对今传统节日等课文不仅借助趣味性的儿歌识字,同时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园地中还有更多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的提示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很多时候只需我们认真研读课本,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做就完全可以顺利的开展。而我们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上运用一些智慧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可以编一些字谜、儿歌、顺口溜等。低年级的已半巳满己不露,中高年级可以是点戍横戌戊中空,茂密'下面空又空。”“心生依赖即为'懒',不是反文才负责”的顺口溜去为了纠正学生爱把懒字右边的负写成反文旁的错误。而像一顶高帽头上戴,两只眼睛瞪起来,根根肋骨最明显,四条腿儿跑得快。(囊)这种谜语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快的识记笔画繁多的生字。另外,如游戏、比赛、直观演示等方法也可以适时的出现在生字教学中。5 .强化训练不可少,及时反馈最有效。教育从来都不是你教了孩子就会了的,所以,要想在识字写字方面有所成效,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量的重复性的抄写是违反孩子的认知规律的,所以我布置的抄写都是三到五遍,每课的词语都及时听写,两课或一个单元再集中听写一次,最后总复习时还要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再听写一遍词语。系统的抄写与听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错别字的现象,比如通过一遍遍的强调与纠正,“考试”“暖、缓、援”“浇、烧、晓这些容易多笔画和少笔画的问题学生基本上纠正过来了,但是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仔细思考后我突然明白了:由于时间原因,我的听写几乎都是停留在学生自批自改的层面,所谓当局者迷,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后来我就采用交换批改,小组长批改等方式。单元的听写由我批改并且是面批面改,并且建立了奖惩制度,这样一来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明显的降低了很多,我的努力也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带好每一届学生,与之共同努力共同成长是我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会时时处处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前辈与专家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