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健康宣教.docx
慢性乙型肝炎健康宣教一、概念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而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二、病因1、家族性传播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3、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慢性病例越来越多。4、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5、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且预后较差。三、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一般为3个月。从肝炎病毒入侵到临床出现最初症状以前,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免疫状态而长短不一。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四、护理措施1、心理指导(1)指导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如何对待疾病,不同患者有不同想法。这主要取决于病人性格和受教育的程度,性格内向或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心理负担较重,对此类病人首先要尊重他,要让他认识到心理负担重对疾病恢复的影响,用治愈病例现身说法,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性格外向或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要让他充分认识到疾病对身体的危害性,使其正确配合治疗。(2)帮助病人学会从忧郁中走出来,培养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在保证充足睡眠、适度活动的前提下,听音乐、看电视、聊天、室内外活动等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便于从忧郁中解脱出来。给予社会支持,父母、兄弟、姐妹通过陪伴、看望等方式使患者不因患病而自卑,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忧虑,倾诉病后感受和焦虑心情,将不快情绪发泄出来,以免积忧成疾。指导恢复期病人可作些力所能及的轻体力活动,慢性肝炎肝功能好转后可以参加正常工作,有利于解除忧郁心理,并积极乐观的生活。2、休息指导(1)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每晚7h-8h睡眠,可积累能量消除疲劳,调整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对肝病恢复起重要作用。(2)注意休息:首先重症肝炎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一般病人可随病情改善,慢慢增加活动量,饭前起床适当活动,如室内、室外散步有利于增加食欲,但午饭后一定要休息,以平卧为好,这样可让更多的血液流入肝脏,保证肝脏有充足的氧和养料,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及身体的康复。3、饮食调养(1)适当补充营养:对于急性或慢性肝炎活动期的患者应给予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较低脂肪饮料。以适口、清淡饮食为宜,若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且频繁,胃纳差,应在短期内适当限制饮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饮食内要有一定量的蔬菜、各类食物、水果及适量蛋白质。在食欲恢复正常后,应适当控制饭量,一般以下一餐之前有饥饿感为宜,少进油腻、油炸食物,其他食物不必过多限制。乙型肝炎稳定期的病人则以平衡饮食为原则,基本上与正常人相同,增加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2)慢性肝炎饮食调整:慢性肝炎有肝硬化倾向时,应有选择地食用一些含有必须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质食物,如乳类、豆及豆制品,鱼、蛋及瘦肉等。蛋白质每日1gkg-l.5gkg,其中鱼的优质蛋白最好。慢性肝炎出现浮肿或腹水时,以低盐饮食为原则(盐每日少于3g,水每日1000ml-1500ml)。(3)乙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忌酒: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乙醇),从胃肠道吸收后约90%以上的酒精成分在肝脏内代谢,乙型肝炎病人应绝对禁酒,做到滴酒不沾。忌暴饮暴食及饮食过饱:暴饮暴食是指一次摄入了远远超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造成胃、肠、胆和胰等器官和组织过分负担的饮食行为。由此可发生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胃穿孔和急性坏死型出血性胰腺炎等事故。忌盲目进补:乙型肝炎病人想进滋补品以补养身体促进病体早日康复。但一般来说,乙型肝炎急性期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不宜过分增加营养,更不宜进补;在乙型肝炎的恢复期、稳定期和肝硬化病人则可适当进食滋补品,应遵循适度、适量的原则,切忌盲目。忌食含有致癌物的食物: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抵抗力下降,在日常饮食中应不吃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含有霉菌毒素的发霉花生、薯干和萝卜干;腌制的食物,因为含有亚硝酸盐,与人体内的胺结合,易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烧焦或熏烤的食物含有3,4苯并花致癌物质更应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