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意外与并发症防范措施.docx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防范措施一、加强科室管理及质量监控,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等卫生行政法规及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规范和流程;麻醉药品、麻醉机、监护仪及麻醉记录单由专人管理;加强对进修医师的管理,定期业务及操作技能指导,遵循三级医师负责制;建立科室奖罚制度。定期检查、反馈、总结,有改进措施。组织麻醉意外和并发症专题讨论,定期自查、分析、整改。有效预防麻醉意外与并发症,持续改进有成效。二、加强科室人员的业务培训I,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及新知识介绍;鼓励参加业务学习及进修,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三、麻醉医师必须加强术前会诊访视,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对疑难病例应请本上级医师和科主任。四、麻醉操作前检查麻醉机及监护仪等设备工作状况,对接受任何麻醉(包括局麻和硬膜外麻醉等)的患者,在麻醉前应做好全麻的准备,备好气管插管器械及相应的抢救药物;急救物资随时处于备用状态。五、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所有麻醉中用药应做标记。抽药后的空安甑瓶应保留至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以便核对;一经施行麻醉,麻醉医师不能离开患者,擅离职守者重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麻醉药及剂量,不得超范围超剂量用药;严格执行麻醉操作常规,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对住院医师及实习进修医师放手不放眼,疑难重症由主治医师以上医生实施麻醉操作。六、静吸复合麻醉时应提前准备麻醉诱导药物,适当固定患者松动的牙齿,诱导前适度补液,注意注药速度和患者的通气状况,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和通气不足。气管插管时要有良好的肌松,操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师联系,排除手术操作干扰的可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当遇到难以处理的病情时,必须请示上级医师,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七、椎管内麻醉在术前访视时即应排除穿刺部位感染可能。穿刺时动作轻柔,注意进针速度和层次突破感。术后随访时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有感觉或运动异常。当药物注入椎管后,即刻调控麻醉平面。适当补液,防止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注意面罩供氧。八、术毕呼吸、循环稳定才能送回病房,呼吸恢复好,反射恢复并清醒才能拔出气管导管。九、其他方面:1、对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在术前应详细交代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使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2、注意服务态度,做好解释工作。3、在未弄清楚前,不可凭个人推测乱传,同时做好医疗保护工作。4、发生问题时应以医院和患者的利益为根本,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协商解决,不可相互推卸责任。5、接到会诊单尽快会诊,急会诊应在接到通知后15分钟到现场。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病房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四、做好宣教工作,团结协作麻醉医师到病房访视时主动向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宣传镇痛,介绍有关术后镇痛的知识,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取得临床医生的理解与认可。充分利用微信,院内网站等的宣传作用,扩大影响,必要时在全院举办疼痛治疗的专题讲座,获得广泛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五、加强培训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医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六、术后镇痛治疗具体实施流程:1、术后镇痛的目标:急性疼痛管理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2、管理模式和运作:术后镇痛治疗应作为麻醉科工作的一部分,有专人观察镇痛效果和处理不良反应。成立以麻醉科为主,包括外科医师和护士参加的急性疼痛治疗管理组(APS)。3、术后镇痛治疗工作范围包括:治疗术后痛、创伤痛和分娩痛;推广术后镇痛必要性的教育和疼痛评估方法;提高手术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4、具体实施流程麻醉医师术前访视病人,交待麻醉有关事项。同时向所有病人询问是否要求术后镇痛,并介绍术后镇痛的优点和费用。对要求术后镇痛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有两条,一是:是否愿意使用术后镇痛,二是:术后镇痛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恶心头晕、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肤瘙痒、镇痛不全等。由主管麻醉医师负责领药、配药;术毕安装好镇痛泵,并做好登记工作。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与病房医师和护士严格交接班。术后访视要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麻醉术后访视单上除了术后随访内容,还应有术后镇痛随访记录,包括随访时间,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处理等。麻醉科里麻醉记录本上有术后镇痛内容,包括患者及手术信息,镇痛方式,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操作医生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