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讲义文稿】“留余”思想与绿色发展.docx

    • 资源ID:14524       资源大小:15.5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讲义文稿】“留余”思想与绿色发展.docx

    【讲义文稿】“留余”思想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是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从思想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留余”思想与绿色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相通与契合之处,认识和理解“留余”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增强行动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为大自然“留余”留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主张在为人做事各个方面应当留有余地,勿满、勿过、勿贪、勿我。"留余''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但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形成于两宋时期,其标志是四留铭的问世。四留铭是宋代流传很广的家训格言:“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四留铭列举了为人处世应当留有余地的四种情形。“不尽之巧以还造化”,讲的是不能用尽机巧聪明,要有敬畏之心;“不尽之禄以还朝廷”,讲的是不能贪恋官禄权位,要有辞让之心;“不尽之财以还百姓“,讲的是不能独占全部财富和资源,要有仁爱之心;“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讲的是不能把福享尽,要留一些给子孙后代。这四种情形分别涉及个人与自然、国家、社会、后代的关系,其共同之处是都要“留有余二四留铭以“不尽之巧以还造化”开篇,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放在首位,反映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古人认为天最大,天人关系是最重要的一对关系,主张人应当敬畏天、顺应天、效法天。这里的天既包括抽象的“天道”,也包括具体的大自然。因此,“不尽之巧以还造化”就包含了为大自然“留余”的意思。这一思想并非四留铭所首创,而是对源远流长的传统生态伦理的总结。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对大自然应取之有度、用之有时,不能竭泽而渔、捕尽杀绝。据论语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做法和思想的实质就是为大自然“留余”,使其能够休养生息,持续为人们提供所需的资源。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绿色发展要求对耕地、水资源、动植物、矿产资源等取之有制、用之有节,控制开发利用强度,防止生态超载。显然,“留余”思想与这些理念是内在相通的。敬畏大自然“不尽之巧以还造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类的机巧聪明来自大自然,天道自然代表着最高智慧,这与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是一致的。“留余”思想主张,人在大自然面前应秉持敬畏、谦卑的态度,收敛自己的机巧聪明,不要骄傲自大、逞强显能。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大自然使人类感到神秘、恐惧,是一种难以把握、控制的主宰性力量。然而,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一种落后观念,恰恰相反,这是极为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过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进步使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由此认为人定胜天,可以驾驭自然“征服老天爷: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的破坏性不断加剧,引发大量生态灾难。就像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例如,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就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巨大损害。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要求人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留余”思想要求敬畏自然,这与绿色发展理念是契合的。为子孙留福四留铭的最后一句“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其本义是不能过度贪求自己这一代的幸福,而要追求家族长盛不衰,让子孙后代也有福可享。这表明在对待利益福祉问题上,“留余”思想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平衡,也重视代与代之间的可持续性。如果跳出个体与家族的范畴,站在社会、国家的层面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留余”思想所主张的为子孙留福,便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很多格言警句,如“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等。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J留余,要求我们不能把本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消耗穷尽,而要留下来还给他们。这个理念也是绿色发展所特别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例如,我国明确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负责,通过走绿色发展之路,低碳减排节能降耗,“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注意事项

    本文(【讲义文稿】“留余”思想与绿色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