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步道工程--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l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I69-201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l-200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I52-2010)交通部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适用于车行道路面设计)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技术参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技术参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地方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1、项目概况1.1 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大足区珠溪镇宝珠村,项目紧邻玉滩水库,本次设计项目为环湖步道工程。1.2 工程规模本项目包含5条环湖步道,标准路幅宽度3.24m;包含4条路农村支路,标准路幅宽度4.5mo2、设计依据及选用的技术规范、标准2.1 设计依据(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项目建设区1:500地形图;(3)有关工程技术法规、规范等资料:2.2 选用的规范及标准国家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植土及树皮草根等,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须在斜坡表面上开挖l2m宽的台阶,做成坡度为2%4%的反向横坡,以防路基滑动而影响其稳定性。(2)挖方边坡挖方边坡:HW8m时为1:1.5:8VHW16m时第一级边坡采用1:0.75,第二级边坡采用1:1.5;H>16m时边坡采用1:0.75,最顶上边坡采用1:1.5。由于两侧地块场平(图纸由业主提供)先于道路实施,道路标高与场平标高基本持平,不在场平地块内的填方边坡采用TBS生态护坡:为保证管网布设空间,道路路基朝地块外侧进行超挖、宽填2m。3.4.2特殊路基设计(1)零填挖路段为避免因零填挖地段土质不良而造成的压实度或CBR(加州承载比)达不到设计要求,对路床进行压实、换填处理,从而有效改善路基变形差异或路面开裂:根据本项目地勘揭露的覆盖层厚度、路基临界高度和毛细水的影响高度等因素,确定本项目填挖高度<1.Om为零填挖路段。对填方高度WLOm路段,考虑路床下0.6m范围进行换填处理,并超挖0.6m进行翻挖压实,对挖方路段WLOm路段,考虑路床下0.6m范围进行换填处理。当基岩上覆盖层厚度大于换填深度时,要求用击振力不小于40t的重型压路机碾压,并分层来回碾压,使片石能嵌入土层一定厚度,形成嵌挤骨架区,以提高路基承载力。换填材料要求:采用碎石土或砂砾土,若沿线石料比较丰富,可选用透水性好的重庆市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2017版)3、工程设计3.1 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本次设计道路参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设计,主要为环湖步道和农村支路,具体技术标准详见图纸。3.2 道路平面、纵断面设计本次设计道路平面线形主要依据现状地形展线,避免大填大挖。3.3 道路横断面设计(1)标准路幅分配环湖步道:3.24m=0.12m(路缘石)+3(车行道)+0.12m(路缘石)。农村支路:4.5f0.25m(土路肩)+4m(车行道)+0.25m(土路肩)。(2)路拱横坡本项目车行道路拱横坡度采用单向向外2.0%o3.4 路基设计34.1一般路基设计(1)填方边坡填方边坡采用每8m一级,第一级边坡坡率1:1.5,第二级边坡坡率1:1.75,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设2m边坡平台,为保证排水顺畅,平台设2%外倾横坡。在路堤施工前,应对道路边坡范围内的表面腐殖土、地表土、草皮等进行清理,清理厚度应根据种植土厚度决定,清表厚度一般为30cm,清除的腐殖土应集中堆放,保持其活性,可作为后期边坡绿化用土,避免水土流失。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路堤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但应清除地表腐填半挖之填区路堤进行处理。当地表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2饯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当地表坡度陡于1:2.5且路堤边坡高度大于8m时,为避免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除要求开挖台阶外,还应在路面底面以下铺设23层土工格栅。当为半填半挖路基时,格栅应伸入挖方段不小于4m,伸入填方区不小于15m。对于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为土质时,路床范围土质应挖除换填,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半填半挖交界处应酌情设置顺路线纵向的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填方区宜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填筑,当挖方区为强度较高的石质时,也可酌情采用填石路堤。(4)纵向填挖交界处设计为避免在填挖交界处因沉降不均导致路基、路面开裂现象,纵向填挖交界处一般应设置过渡段,其填方区长度应不小于IOm,且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或硬质岩片碎屑填筑,当挖方区为强度较高的石质时,也可酌情采用填石路堤。当纵向填挖交界处挖方为土质时,挖方区路床范围土质应挖除做换填处理。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纵向填挖交界处应酌情设置横向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5)填挖交界处的施工在半填半挖、路堤与路堑过渡的路段,应首先对基底进行处理,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置内侧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在挖方一侧,台阶应与每个行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石质山坡,应清除原地面松散风化层,按设计开凿台阶。挖方风化石料。其压实度不得小于设计压实度,路基面弯沉值不小于设计值,施工中有关事项按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2)填挖交界路段填挖交界的主要处治措施,除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挖纵向台阶、超挖外,还应采取必要的冲击碾压或强夯等增强补压手段,以消减填挖间的差异变形。填挖交界的过渡段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碎石填筑,必要时,还可采用填石路堤:作为路基填料的一种要求,本设计不计量,以免重复。填挖交界路基处理范围内应根据当地材料来源选用砂、砂砾(卵)石或碎石等透水性材料,其材料应符合有关规定,压实度不得小于设计压实度。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25OKN延伸率W3%,节点强度300N;土工格栅的施工应严格按照土工格栅相关施工技术要求执行,并保证搭接长度。无纺土工布反滤层和复合土工膜隔水层材料应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注意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IOcm;无纺土工布规格为200gm2+(0.5mmlmm)HDPE+200gm2,抗拉强度210KN。当填挖交界与路线接近垂直的情况时,填方段处治长度为10m,如遇交界线与路线垂直方向夹角大于300,则填挖两侧各仅处治5m即可。对土石混填或填石路堤,可取消土工格栅。对无地下水及地下水较深地段,可取消盲沟。(3)陡、斜坡路堤及半填半挖路堤设计对于现状地面起伏较大的路段,为确保路堤稳定,需要对陡、斜坡路堤和半目风格保持一致,应由业主指定结构型式执行;若无另行指定,则参照本次设计的人行护栏大样图执行。4.施工技术要求4.1 路基4.1.1 质量标准土质路基填土经碾压夯实后,不得有翻浆、“弹簧”现象:石方路基上边坡必须稳定,严禁有松石、险石;土、石路床不得有翻浆、起皮、波浪、积水的现象;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后,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床底面以下深度(cm)支路压实度()填上路床030293方下路床3080293路上路堤80150292基下路堤>15091零填及路堑路床0-8093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路床顶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挖石方路基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标准路床纵断高程:+50mm,-IOOmm路床中线偏位:30mm有地下水或地面水汇流的路段,应采用合理的措施导排水流。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路基应从最低标高处的台阶开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高度小于O.8m的路堤、零填及挖方路床的加固换填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同时对挖方路床0.8Om的范围内进行超挖回填碾压。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清理设计边坡外的松土、弃土。3.4.3路基排水设计本段路基采用边沟、圆管涵等综合排水,共同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3.5 路面结构设计(1)环湖步道无色透明层3cm厚C25彩色强固碎15Cnl厚C15碎垫层碎石找平层(厚5cm)路基压实O农村支路20cm厚C25位面层5cm厚碎石找平层路基压实3.6 人行护栏设计为了保证行人通行安全,本次设计考虑在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m以及边坡外侧为水系路段设置人行护栏。关于人行护栏结构选型,原则上应与片区内已建项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支路上路床030510下路床30803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51030-803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在清除沉积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层回填分层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或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土路基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标准路床平整度:W15mm路床中线偏位:30mm路床纵断高程:+10nb-20nn横坡:土0.3%且不反坡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l)和检验弯沉值U.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LO(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