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docx

    • 资源ID:279052       资源大小:26.5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docx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直接灸技术【目的】直接灸是将大小纯净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镒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操作(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用本法。其作方法是: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所以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土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痛感。灸完1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连续灸7-9fto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时先在所灸腌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脸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镜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4、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部部,均不宜施灸。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2、隔物灸技术【目的】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0.8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院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镒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操作步骤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月俞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腌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寝疡、肺痛及初起的肿疡等症。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胸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锹部,均不宜施灸。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3、悬灸技术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操作规程】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辂于施灸部位两侧t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2)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3)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本灸法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2、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3、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常舒适体位,酌情通风。4、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悬灸的作用】1、温经散寒:悬灸可用于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留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与人体各部,内联五脏、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悬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可以治疗缓解各种痛症。3、扶阳固脱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天。故阳病则阴盛,阴盛为寒、为厥、易元气虚陷、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则手足逆冷。四肢不暖、悬灸能扶阳固脱、固阳救逆可用于急性腹痛吐泻、虚脱、中风等症4、祛寒、祛湿、解痉、止痛现代白领职业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调房间,致寒性很强。俗话说:百病从寒而起。寒湿逼入脏腑,寒凝阻络,就会造成很多病痛。如胃脱痛、月经寒痛、四肢凉痛、腰酸背痛、头颈挛痛等。悬灸可以直接将留存于脏腑中的寒气排出体外。如果体内寒气严重的人,悬灸时可感到有一阵阵的寒气从手心、手指间、足心处排出体外,这种神奇的作用是任何药物所无可替代的。5、现代文明病的保健(绿色医疗)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悬灸有很好的预防疾病的保健作用,这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很多记载,我们通过实践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可以通过悬灸得到缓解,晚期则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痛苦。4、天灸技术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操作方法】(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一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蚓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于颊车、颔髅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胸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喝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注意事项】(一)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二)施灸的补泻方法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三)施灸的禁忌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3、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也不宜施灸。(四)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5、温针灸技术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1、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2、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3、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厘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4、一般温针燃艾可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5、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禁忌症】1、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2、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3、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注意事项】1、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2、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3、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4、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或毛巾、衣物等。5、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6、热敏灸技术【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胸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腌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

    注意事项

    本文(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