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写材料法律(规章、制度)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0条).docx

    • 资源ID:380044       资源大小:20.3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写材料法律(规章、制度)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0条).docx

    写材料法律(规章、制度)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0条)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离娄上。原文:“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规矩,本来是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后多比喻标准法度。所以,这句话的喻意是如果不守规矩,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和氛围。用法提示:这句话可以说是“名满天下”,而且各种版本的都有,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等,很不幸地说,这些表述都不是“原装”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强调法律、规章、制度、条文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写办公室、组织部、党群工作部等部门的文章时,可以用到。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J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学习党章。2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出处:南宋释智愚颂古一百首(其一)。原文:“不落因果,突出野狐。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不昧因果,得脱野狐。”释义:人心就是像铁一样坚硬,也经受不住像熔铁炉一样的法律。形容法律的威严和不可改变。用法提示:“人心似铁,官法如炉”用比喻的手法,将似铁的人心与如炉的官法做对比,更显法律的威严和不可改变。在公文写作中,国家有法律,企业有章程,个人有原则,都是必须遵循的,但需注意“官法”二字。比如,“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近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创新立法工作方式方法,确保良法善治。3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原文:“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释义: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形容法治的落实远远难于法律的制定。用法提示:为什么要说“难于法之必行”呢?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有感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技术风险和权利保护的不确定性。在公文写作中,前面就可以先说一下“难”的背景,然后再用这句话作为总结一一两者颠倒前后顺序亦可。最后,则是“怎么办,比如,“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为了化解科技发展的潜在风险,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才会更为主动地关注技术运用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原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J释义:执行法令的人强硬,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比喻:秉公执法与否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弱。用法提示:法律当然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它却可以影响很多方面,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弱。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最终指向应该是良好的法治生态可以强民、强国,应该更好地诠释“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这个道理。比如,“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J法治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保护创新成果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职能,良好的法治生态也可以激发创新活力。5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出处:春秋战国文子文子上义。原文:“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释义:法律,是天下人做事应当遵循的原则、标准。强调法律的必要性和权威性。用法提示:文子,也叫辛计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祖师。“天下之准绳”,他这算是给法律下了一个很高级的“定义”。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注重立法、有法可依等方面,有法可依可是做到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前提。比如,“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必须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保障作用。6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出处:战国商鞅商君书画策。原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J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循的法。强调要保障法律的正常施行。用法提示:商鞅的意思不是说要一直立法,立了一个又一个,他强调的是,法律既然制定了,就一定要得到施行。这个问题几乎贯穿整个古代史,到了明代,张居正还在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然而,只靠立法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使法必行之法”,法治精神可以算作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建设法治国家,不仅要立法,还要培育法治精神。比如,古人多次感叹:“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J如何把规范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就需要培育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再精密的法律条文都难免沦为摆设。7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出处:北宋包拯致君。原文:“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在陛下力行而已。”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强调法律,尤其是法律施行的重要性。用法提示:这句话说的主要是法律真正得到推行的重要意义,法律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更在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既可以用于法律的推行,也可以用于带头守法,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文章。表示只有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比如,“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J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哪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8,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出处:南宋民间通俗读物名贤集十八,作者、编者皆不详。原文:“寸心不昧,万法皆明。明中施舍,暗里填还J释义:只要自己的良心不坏,遇到什么事情也是明白的。后来比喻:执法的人只要不违良心,秉公执法,各种法规就会得以贯彻。用法提示: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寸心”,应该是政法工作者的,也应该是普通老百姓的。如此,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便有了两种用法。一是政法工作者要“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正义的阳光。二是普通老百姓要懂法、守法。每个人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不仅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也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法治“这趟列车”上,没有一个人在“车窗”外,大家彼此关切且彼此成就。9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出处: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原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释义:清除私心杂念是治事的根本,讲求正道是立身的宗旨。比喻:做人要正直,要光明磊落,不要有一己私心。用法提示:包拯留下来的诗作不多,他一生更多的时间都在“为人民服务”,与他的诗名相比,“包青天”三个字更是如雷贯耳。这首诗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为国尽瘁的忠臣的思想脉络。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包拯的诗和事,提醒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人生的尺度,控制自己的欲望,检点自己的行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比如,“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J干警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10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释义:法律章程越是清楚明确,盗贼及各种犯罪就会越多。比喻:形容法律多,不仅不管用,反而产生反作用。用法提示:这是老子为反对人定法律而提出的主张,他从“无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发,极力反对法家所强调的“法治”,为法律虚无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应该避免、令人生畏的反面现象,前后的内容可以是应该采取的措施,也可以是列举具体事例。比如,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尊敬法律、敬畏法律,在更深层次上对法律所承载的价值理念予以认可和向往。否则,只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注意事项

    本文(写材料法律(规章、制度)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0条).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