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三五的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现行标准下281. 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 贫摘帽,全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产业发展 扶持的贫困户达92. 4%,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 5419元增至2020年的12877元、年均增幅IL 43%,贫困户人均收入 由2014年的2654元增至2020年的12626元、年均增幅30%o二、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健全农业农村优先 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第一节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一、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加强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 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 的基础上,放活承包土地经营权,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服务,妥善化解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建 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承包经营管理应用平台,持续开展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地押云贷金融试点。二、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 闲置农房政策,积极稳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 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 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落实一户一宅、户有所居要 求,严禁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禁城镇户籍居民利用农村宅基地建 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乱占耕地 建房行为。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探索设立村级宅基地协管员。总结推广余江宅改经验,提升宅基地规 范管理水平,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分类规范逐步 解决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注重稳步有序,不图快,只图稳,既要解 决问题,还不造成社会影响。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 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 抵押、担保、转让、继承等具体办法,探索村民委员会事务和村级集 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的具体办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扩大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农权贷试点,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增强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四、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明确农村集体经营 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主体和权能。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允许农 村集体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 地使用权,按照规划用途直接入市。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增值收 益分配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 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健全城乡统一 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 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第二节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一、优化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完善扶持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 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充分调动 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 奖补政策。优化农业补贴体系结构,将绿色生产与补贴挂钩,建立健 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在农业科研和推广、高标准农 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病虫害防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产业结构 调整等方面加大补贴支持力度。二、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建立农业农村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 的重点,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农村现代目标相适应。完善涉农资金统 筹整合长效机制。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考核办 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 业农村资金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农投入之间的统筹衔接。创新农村金融 保险服务。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 投入。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保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实大型银行三农 事业部,鼓励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 的内设机构。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 用信息数据库。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品范围,发展农机具和大棚设施、 活体畜禽、养殖圈舍以及农业商标、保单等抵质押融资。积极发放农 户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引导移动支付便民 工程向乡村下沉。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完善财政惠农 信贷通工作机制,支持财政出资设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体系建设, 依法完善乡村资产抵押担保权能,改进、加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和 服务,深化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特色农业 价格(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有效运用期货及其衍生品工 具,扩大保险+期货应用试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管理。第三节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一、创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 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乡村招才引智制度,创新城市人才服务乡村机 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 创业地落户并享受相关权益,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 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 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 口全面融入城市。二、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用地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鼓励盘活存量农村建设用地,各地 消化存量所得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原址恢复林地用途的畜禽养殖场异地重建时,依法依规优先使 用林地定额。根据乡村休闲观光、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厂化育秧等 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点状供地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机制。 规范设施农用地使用和管理,完善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程序。三、推动城市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乡村营商环境,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 业农村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务 服务建设。定期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引导城市金融和社 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 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拓展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引 导大中型银行进一步下沉服务中心,优化县域网点设置。创新投融资 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四、推进城乡融合试点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 源合理配置为重点,持续推进鹰潭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萍乡 市、新余市等6个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率先建立起城乡融 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 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 经验。第四节协同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 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综合平台。深入推进农垦垦区集团化、 农场企业化改革,加强农垦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具有市场 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 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 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第一节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一、推动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 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江西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 境和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 多样、保质量的要求,聚焦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和建立促进农业高质高 效机制,推动绿色有机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生产 环境全面改善、产品品牌全面提升、质量监管全面加强,计划5年内 将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江西现代林业产业 示范省,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为生产规范、质量过硬、品牌知名、 消费推崇的代名词,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江西样板。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实施稻米、蔬菜、果业、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标准提升工程,构建涵 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开展农业标 准化示范创建,强化标准实施,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推进绿色有机 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主要绿色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检验检测、 包装标识等方面有标可依,立足我省生态优势,打造江西绿色生态品 牌,推进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探索建立江西绿色生态团体标准制定、 发布、评价机制,在农业领域创制、推广、评选一批江西绿色生态产 品和服务。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推进地理标 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到2025年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认证 数达6000个。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强化基层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推 进基层检测设备更新迭代。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 建,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 全追溯覆盖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基本解决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问题,有效遏制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 题。四、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到2025年,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200个,全省绿色有机农产 品基地面积达到2300万亩,打造产地清洁、生产规范、质量过硬、品 牌知名、消费者推崇的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重要基地。开展国家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探索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主导品种的农业 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在丰城、万载、泰和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 区试点县(市),集中连片开展绿色种养技术应用试验,探索建立绿 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等体系。强化绿色导向 的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突破一批高效节水、减肥减药、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等关键技术。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引导生产 经营主体开展绿色生产。到2025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 57以上。五、推动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种植业减排固碳,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农 用地氧化亚氮排放。实施畜牧业减排降碳。推进品种改良,推广新型 绿色环保饲料和精准饲喂技术。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畜禽养 殖废弃物处理综合利用水平。开展渔业减排增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池塘甲烷排放。提升 农田土壤碳汇,推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 等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土娘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温 室气体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依托现代农 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加快农业农村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开 展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业生产用能等,建立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第二节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一、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