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家校共育案例.docx
阳光总在风雨后家校共育案例案例背景: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父母是第一位 的,老师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争取和依靠家长配合学校教 育,是老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 成了留守儿童,一二年级还是一个乖孩子,可到了高年级就变了, 父母于是放下工作回来陪孩子,这时孩子成了爸爸妈妈的心病。 当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孩子的内心产生了孤独,性格发生了变 化,变成了 “坏孩子”,我们该怎样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呢? 怎样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好的行为习惯呢?做老师和家长 的都得好好思考思考。案例描述:学生对于我们来说是百分之一,而对于家庭和他父母来说, 可是私人定制,所以在工作中我时刻告诉自己尽心尽心再尽心, 努力努力再努力,以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家庭负责。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XX的,他是因合班并校分到我们班的, 初入我班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长得虎头虎脑,白白净净,看 上去应当是资质不错的。不过,时间一久我发现他任何时候都是 我行我素,在班里不能与同学好好相处,很少能与同学合作完成 一件事,经常是一言不合就拍桌子就走人。他还有个不好的习惯: 写作业拖拖拉拉。自习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节课写不到一半, 于是就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家庭作业也是如此,明明是快则半小 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他妈妈也很 伤脑筋。为此,妈妈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XX写作业。 可是他每写几个字必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妈妈的强 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妈妈一离开房间,浩 元立刻我行我素,要么吃东西要么去上厕所,有时候还跟妈妈讲 条件。再者,妈妈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XX的毛病一直没有 改进,搞得当家长的很焦虑。在一二年级时成绩一直很好,表现 也还好,可到了三年级成绩就开始下滑,现在更是降得迅速,为 此XX妈妈专门找到我来寻求帮助。通过跟家长谈话,了解到XX在四年级之前基本跟爷爷奶奶一 起生活,爸爸妈妈想让家里的生活好一些,所以就外出打工,只 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回家,所以,一遇到节假日父母出于“补偿” 的考虑,都会满足他的要求,以为只要他“开心就好",所以XX 性格外向,不太注重生活细节,不太会与人相处。爷爷奶奶对孩 子的生活是照顾得很周到,什么事基本都依着他,但对于功课, 爷爷奶奶更是无计可施,老人年纪大了,没上过学,辅导不了功 课,因此从上一年级开始爷爷奶奶基本是“哄着”完成作业,由 于对XX的管教疏松,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 这不XX升到高年级了,这样的方法已经不奏效了,妈妈只好回到 家全力照顾孩子,可娘俩似乎八字不合,每次写作业都要“吵架” 由于家庭监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都不想做,妈妈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更是无比着急,所以很愿意与老师沟通。掌握了这些信息,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家长也意识到问题严 重,在家对他进行尊重课堂、尊重老师的教育。在学校经过多次 观察,我便主动去接近这个好动的小男孩,课间不回办公室,和 孩子们在一起聊天、唠家常,同时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他,讲课 的时候会用探寻的目光回望他,直到他懂了为止。平时我用赞赏 的目光关注他的言行,及时发现他的优点及时表扬,鼓起了他的 信心。我还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 心细致的女同学彤彤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事前,我 先对彤彤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 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其进步。彤彤满口答应, 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有时,彤彤也会显得 不耐烦,说浩元不太听话,不太愿意学此时,我就跟彤彤说: 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XX同学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 还鼓励他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彤彤的帮助。在 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 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也能好好玩了。在学校作为班主任和 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教师的必须要做到的,只有切实做到 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慢慢的他对我产生了 好感,还主动找我聊天呐,通过平等交流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之后,无论他在纪律上还是学习上,只要有一点进 步我就及时表扬、激励他。同时,我还帮助大家调整多XX的视角。利用班会、节假日活动等时机,及时向大家和家长介绍他的“另 一面”,让大家认识一个“全面”的XX,在他生日时,组织同学 们为他祝贺生日。慢慢的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 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XX上课注意力集中了许多,老师提问 的问题也能够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上交,逐 渐变成了班级的中等生。与此同时,我还让XX妈妈与XX约法三章,如果XX写作业时, 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 禁止看6点钟的动画片。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三星期 以后可以完全做到。等XX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 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就这样,3个月以后, XX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妈妈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案例分析: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家长的 支持、合作,也难于成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孩子们由于父 母长时间不再其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 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人诉说,成长中的困惑无法 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 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这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人 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 影响孩子成长健康与否。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要有个性,只要开心就好,他爱干 什么就让他干什么,还说人家国外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吗?殊不知, 连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都不遵守,这不是个性,而是学习障碍, 甚至是“社会化障碍”。不能把与众不同、我行我素都说成“个 性”,要分清是非,不然,我就可以把闯红灯也说成“个性” 了。 浩元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时不起 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孩子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 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消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 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 期塑造而成为的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 牢固。可是一般家长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 改善。因此,会把孩子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 严格、很硬性,嫉恶如仇,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 形势。任何人在得到适当的鼓励、拥有成就感时,都会努力起来, 孩子更是如此。面对“拖拉的孩子”,我们更要用爱心和耐心来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行进在成长的 路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路走好,但现实是许多学生会磕磕绊 绊,甚至走上弯路。是花总要开放的,不管迟早,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怀着一颗爱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关爱,静待心灵 之花的盛开。案例启发: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父母是第一位 的,老师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争取和依靠家长配合学校教 育,是老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家 长会等方式积极与学困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在家 的表现状况,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 育的脱节。在向家长介绍情况时,应坚持“多引导、少告状”的 原则,把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告诉家长,同时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犯 错的原因,共同引导,共同督促。回望十几年教学生涯,虽不算久,却也育出了一片桃李芬芳。 尤其难忘的是一一和那些“学困生” 一起走过的日子。这些孩子 的故事一直铭记在我心里,尤其当我做了母亲后,每每看到这样 的孩子,我就会想:假如这是我的孩子,我会怎样对他?他不过 是个孩子啊!在此,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相信学困生是可 以转化过来的。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可塑性还 很大,只要我们的教育方法得当,引导得好,一般情况下,都能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热情。但必须要“对症”,才能“下药”, 才能“药到病除”。天空因爱而湛蓝,空气因爱而清新,世界因爱而美丽。的确, 爱是天底下最美好、最可贵的东西。父母爱孩子,老师爱学生, 阳光总在风雨后,家校共育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