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docx

    • 资源ID:786301       资源大小:38.7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docx

    三下动物的一4.蚕变了新模样生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蚕蛹。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教材的探索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活动:一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二是观察蚕蛹的形态结构特征。通过这两个活动,既可以检查学生前期课外观察活动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再研讨环节,围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适应性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感性经验。本节课内容和后面几课将共同帮助学生构建对昆虫共同特征的认识。【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学生迎来了收获成果的时刻。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充满了好奇,因此,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针对蚕茧中的蛹是有生命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推测有生命?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在这节课上需要进行分层引导,并提供多种观察工具,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进行有效的记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蚕茧和蚕蛹,知道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了解蚕蛹的身体结构,知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科学思维: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和幼虫的异同点,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探究实践:观察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茧和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图画进行描述和记录。态度责任:通过蚕丝和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每组一套蚕茧、放大镜、剪刀、手电、尺子、作业本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 .同学们,你们的蚕宝宝已经生长到什么阶段了?2 .课件展示蚕宝宝不同阶段照片,黑板上可以利用活动板贴图。提问:同学们能根据观察发现,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排序吗?3 .蚕最后变成怎样了?你有什么疑问?预设:里面蚕宝宝还活着吗?它们的样子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蚕为什么要结茧?蚕宝宝接下来会干什么?蚕宝宝接下来会变成什么4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揭示课题:蚕变了新模样)【设计意图】通过对蚕生长变化的排序活动,让学生回顾养蚕的过程以及再次回忆蚕的生长变化。通过对蚕茧的推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想研究的问题。二、观察蚕茧和蚕蛹(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蚕茧、手电筒、放大镜、软尺或直尺1 .蚕茧是蚕宝宝吐出的丝编织而成的?那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能不能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适当播放“蚕吐丝”视频)2 .同学们对蚕宝宝结茧把自己包裹起来有很多的疑问想探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下。课件出示观察工具(手电筒、放大镜、软尺或直尺)提问:老师给你们提供这些工具,你打算怎么来进行观察?预设:利用手电、放大镜等器材观察蚕茧。可以从形状、颜色、测量尺寸、摸摸质地、探探内部等方面进行观察。3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先观察外部,再观察内部的顺序进行。4 .蚕茧外部特征,同学们可以通过看、闻、摸来进行,对于内部的情况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观察蚕茧?预设:先摇一摇,再用电筒照射,推测内部的情况,再利用剪刀剖开蚕茧。5 .课件出示剖蚕茧的方法。将蚕茧竖起来,在一端剪开一个缺口;沿着边缘将缺口剪大;不要戳得太深,以免伤到内部;倒出蚕茧里面的物体,仔细观察,用画图的方式完成记录;使用剪刀注意安全。让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剪刀打开蚕茧,提供放大镜观察蛹,用图画的方法完成记录,并猜测后续的变化。6 .学生观察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蚕茧先进行外部观察,再推测内部的变化,利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在推测中关注茧子内部的生命情况,为安全解剖的做好铺垫。7 、交流研讨:(预设10分钟)1 .同学们通过观察,已经有很多收获,请同学来展示汇报。2 .展示学生画的蚕蛹,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和猜测。3 .课件出示蚕幼虫和蚕蛹的图片,请同学进行观察对比,并说一说发现,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预设:蚕蛹的身体呈纺锤形;颜色是深褐色;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的雏形;腹部有9个体节。4 .提问:蚕蛹与蚕的幼虫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体节、足。不同点:蚕蛹的身体变短了,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身上的体节减少了,腹部的足消失了,已经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5 .蚕蛹还会变化吗?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蚕蛹不吃东西,一般也不动,没有防御外敌的能力,蚕茧能迷惑其他动物,也能形成独立空间,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小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我们的劳动人们还发现了蚕丝的作用,我国人民的养蚕织丝技术改善了生活,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蚕蛹未来的变化真的会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期待你们继续饲养和观察。【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梳理产生的疑问,并借助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蚕茧的作用。四、拓展延伸(预设5分钟)1 .自然界还有哪些小动物和蚕一样,会经过蛹的阶段?2 .我们一起观看视频:蝴蝶的一生。总结:蚕是一种昆虫,像蚕这样出现蛹期这一阶段的昆虫还有很多,除了蝴蝶,还有蜜蜂、蚂蚁、苍蝇等,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书籍继续探索。【设计意图】蝴蝶的一生和蚕比较相似,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推荐科普书籍将课堂的科学学习拓展延伸展到课外。【板书设计】4.蚕变了新模样【疑难解答】1 .蚕茧里面有一团褐色的皮是什么?剪开蚕茧后,倒出的不仅有蚕蛹,还有蚕幼虫变成蛹的时候蜕的皮,借助这个时候可以向学生进行说明。这是第五次蜕皮。2 .一个蚕茧的蚕丝有多长?蚕茧的丝长要分春茧还是夏茧。一般春茧丝长差不多100O米,而夏茧因为天气热,蚕宝宝没有春天的生长好,只有700-800米长。蚕丝,是熟蚕结茧时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它与羊毛一样,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根据食物的不同,又分桑蚕、柞蚕、木薯蚕、樟蚕、柳蚕和天蚕等。从单个蚕茧抽得的丝条称为茧丝,它由两根单纤维借丝胶粘合包覆而成O

    注意事项

    本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