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卢仝:与陆羽齐名的茶人.docx

    • 资源ID:935778       资源大小:19.7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卢仝:与陆羽齐名的茶人.docx

    :与陆羽齐名的茶人日高丈五睡正浓,云谏议送书信,开缄宛见谏议面,闻道新年入山里,天子须尝阳羡茶,仁风暗结珠绯瑶,摘鲜焙芳旋封裹,至尊之余合王公,柴门反关无俗客,碧云引风吹不断,军将打门惊周公白绢斜封三道印手阅月团三百片蛰虫惊动春风起百草不敢先开花先春抽出黄金芽至精至好且不奢何事便到山人家纱帽笼头自煎吃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能与陆羽齐名的茶人,古今中外只有一位,那就是卢仝。旧时的茶叶宣传语上,陆、卢二位便是齐名并举的“黄金组合工例如我收藏的民国时期鸿记栈茶庄的铁皮茶罐上,就这檬写道:“是以杜育有解赋之作,陆羽有茶经之传。一缄飞来,惊起玉川之睡。”前面的杜育,是南北朝时的文人。他曾写就中国最早的茶诗,算是陆、卢二位的前辈了。陆羽后面提到的“玉川”,指的就是卢仝。你看,卢仝排在了中国茶人榜的前三位。再如我收藏的民国时期庆林春茶庄的铁皮茶罐上,则写道:“陆于恭经,曾畅卢仝七碗君谟遗录。”陆羽与卢仝,又是一起出场。民国时上海汪裕泰茶号出品的祁红,干脆就注册成“卢仝牌”。卢老先生当年在茶界的人气,便可想而知了。陆羽流芳千古,凭借着一本书;卢仝立足茶界,全靠一首诗。这首诗,便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对于卢仝的这首诗,很多爱茶人都比较熟悉。而对于卢仝这个人,很多爱茶人却比较陌生。因此,我们就从卢仝的生平讲起。卢仝生于公元775年,比陆羽小42岁,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自号玉川子。苏东坡曾有“明月来投玉川子”的诗句,里面提到的就是卢仝。卢仝少年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寒,刻苦攻读,立有济世救民之志,却终生未入仕途。别看是一介布衣,却以文采扬名天下,以至于孟谏议也与他是茶友。孟是姓氏,谏议是官职。本诗的题目,更像是一条朋友圈好朋友给我寄来了好茶,真是太感谢了。当然,那年代没照相技术,也没有微信朋友圈,干脆提笔写首诗吧。于是便有了这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多说一句,在唐代的物流条件下,新茶显得尤为珍贵。因此诗人连茶名都没说,反而强调了“新茶”两个字。现如今,快递物流四通八达,情况也就有了变化。新茶不新鲜,老茶才珍贵。当然,这又是卢仝想不到的沧桑巨变了。现在,让我们回到诗文中来。这首诗在茶诗里算是长篇了。为了方便解读,我将诗文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六句(从“日高丈五睡正浓”至“手阅月团三百片”),交代的是故事的起因。诗人正在午睡,有人敲门惊醒了美梦。开门一问,原来是送茶之人。看在好茶的份上,惊走周公也可以原谅吧。但请注意,送茶的不是“快递小哥”,而是官府的军将。光看送茶的人,便知这茶来历不俗。果然,此乃孟谏议大人送来的好茶。“开缄宛见谏议面”一句,类似我们写信时常用的“见字如面:茶诗,便由孟谏议所赠的三百片团饼茶展开。第二部分,是随后的十句(从“闻道新年入山里”至“何事便到山人家”),描写的是茶叶的采制。现如今每到春季,爱茶人总要请回二两新茶尝尝鲜。若是茶区有好友,能比别人早几天得到新茶,那又是另一层的享受了。古人其实也是如此。当天子要喝阳羡茶时,百草都不敢先开花了。“闻道新年入山里”四句,凸显了茶的珍贵。但茶叶与苹果、香蕉、西瓜都不同,它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加工。所以判断一款茶的好坏,还要看工艺。珠琲与黄金芽,都描述了茶的美好。但请注意,这时候说的还是茶青。只有经过“摘鲜焙芳旋封裹”,一款好茶才算完成。在这里,卢仝还给好茶下了定义至精至好且不奢。至精,说的是工艺。至好,说的是品质。且不奢,说的是分寸。制茶之人,不妨就以此为法度。“仁风暗结珠琲瑞”四句,彰显了茶的精致。前面四句讲珍贵,后面四句讲精致,其实都是在衬托孟谏议与诗人的友谊。将这么好的茶专程送来,该是一份多么用心的情意啊。诗人不由得自谦:王公贵胄才能享受的好茶,怎么就到了我这山野村夫的家中呢?第三部分,是后面的十五句(从“柴门反关无俗客”至“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认真品饮,是对待好茶的基本态度。毕竟,从采摘到制作加工,再到运输,能到自己手上是颇费周折的。“纱帽笼头自煎吃”的说法,对于后世茶诗影响很深。南宋葛长庚茶歌中,就有“文正范公对茶笑,纱帽笼头煎石桃”两句。明代文徵明煎茶中,也有“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两句。后面的“碧云”指汤色,“白花”指沫管(即茶水煮沸时产生的浮沫)。在爱茶人眼里,饮茶不光是味觉的体验,更是嗅觉、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综合享受。茶已烹好,便等着喝了。至此,全诗进入了最精彩的桥段。其实,对于爱茶人来讲,最难描述的便是喝茶时的幸福感。以至于很多人问我:喝茶到底哪里有趣?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说:你喝就是了。对于茶诗来讲,最难写的也是饮茶时的感受。卢仝为此打破了句式的工稳,以表现饮茶时心情的变化。与其说他的诗文深入浅出,不如讲是险人平出。七碗相连,一气呵成,气韵流畅,愈进愈美。第一碗,润的是喉吻。第二碗,破的是孤闷。在一个无聊而口渴的午后,一杯好茶的疗愈感不言而喻。继续喝下去,茶不光能调节身体的不适,更能安抚心中的波澜。以至于三四碗下肚,平生不平之事,己尽向毛孔散去。随着五六碗再喝下去,心情开始变得愈加通透。到了第七碗,竟然飘飘然到了“吃不得也”的程度。这样的写法,是对于孟谏议这位茶友知音的最高赞誉。卢仝夸茶的造诣无人能及,他是第一位将饮茶的感受描述得如此细腻的诗人。这里面既有身体的感受,也有心理的感受。我们今天常说,一杯好茶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身的愉悦,是物质所决定的,氨基酸的鲜爽,咖啡碱的刺激,糖类物质的甜蜜。心的愉悦,则是文化所决定的。我们通常不会因为喝了一杯可乐或雪碧,就有了“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的感觉。我们也不会因为喝了一杯椰汁或橙汁,就有了“两腋习习清风生”的感觉。茶,却可以做得到。这便是茶的神奇,也是茶的魅力。卢仝这几句诗,写得实在太精彩了,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却知道这几句诗文。有的书籍,甚至直接节选这几句诗,改称为七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场精彩的连饮。一次是武松喝酒,三碗不过岗。一次是卢仝饮茶,七碗通仙灵。其实,卢仝“两腋习习清风生”一句,也是为最后一个部分做铺垫。这是诗中的“针线”,诗人在转折处连缝得极其熨帖。第四部分,是最后十句(从“蓬莱山”至“到头还得苏息否”)。蓬莱,是海上的仙山。卢仝用“归去”,表明了自己也是仙人的身份。他本游走人间,此时却要重返天庭。不是去享受荣华富贵,而是要替凡问百姓仗义执言。问一问天庭的群仙,何时才能让百姓得到苏息的机会。若只读七碗歌,我们会以为这只是一首闲诗。只有读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才知道卢仝心中的家国情怀。明代丁云鹏绘玉川煮茶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中两棵高大芭蕉树下的假山前坐着一位手持羽扇的人,他就是卢仝(号玉川子)。卢仝身边石桌上放着待用的茶具,他左手持羽扇,轻扇风炉,双目凝视熊熊炉火上的茶壶,静静地聆听着壶中欲沸还未沸的清泉之水。正因如此,卢仝虽无官职,但一直与政治上层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最终的命运,也因此改变。唐太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卢仝在当朝宰相王涯的府邸做客。他与王涯的族弟王沐一起,等着王涯下朝回府。过了午饭时间,没有等来王涯,却等来了神策军士兵。这群士兵见人就抓,卢仝自然也被逮捕。他试图与士兵争辩,自己只是山野之人,来相府做客而已。士兵反驳道,既然是隐居之人,又来相府作甚?卢仝一时语塞,只得束手就擒。他本以为不久误会便会消除,没想到却直接被押赴刑场。在去刑场的路上,卢仝才发现情况比自己想象得还糟糕。不仅相府乱了,长安城也成了地狱。禁军士兵见人就抓,违抗者一律处死。卢仝到了法场才发现,宰相王涯己经被绑在那里。犯人遭受了粗鲁的对待。史书记载:“自涯以下,皆以发反系柱上,钉其手足,方行刑。”最后,卢仝与宰相王涯一起,都被腰斩而死。诗人卢仝,就此冤死。几个月后,诗人贾岛站在好友卢仝的墓前,悲悲切切地写下一首哭卢仝。此诗既是对卢仝的哀悼,更是对其一生的总结。情真意切,特抄录在此:贤人无官死,不亲者亦悲。空令古鬼哭,更得新邻比。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来追。长安有交友,托孤遽弃移。冢侧志石短,文字行参差。无钱买松栽,自生蒿草枝。在日赠我文,泪流把读时。从兹加敬重,深藏恐失遗。其实那天长安城里,与卢仝一起冤屈惨死的有一千多人。这便是唐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如今,时间己过千余年。但作为爱茶人的卢仝,终将永载中国茶史。

    注意事项

    本文(卢仝:与陆羽齐名的茶人.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