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陆羽茶道三要素.docx

    • 资源ID:939493       资源大小:17.7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陆羽茶道三要素.docx

    陆羽茶三要素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此段史料后被录入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陆羽传。封演与陆羽同时代,熟知陆羽著茶经一事;他概述茶经之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茶效、茶法和茶具;并说受陆鸿渐影响,不少人也置备了茶具。特别是常伯熊其人,学习陆羽茶经后在技法表演上多有发挥。当时,“茶道”已广泛流传于朝野(有现代学者多因误读“于是”一词,而将“茶道大行”的原因归究于常伯熊者“广润色之”的推论,有失偏颇)。为证明当时“茶道大行”的状况,饮茶讲述了时任御史大夫李季卿先后观看熊、陆二人茶道表演的故事。从衣帽到语言动作,常伯熊的刻意表演,赢得赞赏;而陆羽身衣野服,且无超过常伯熊的架式,因被鄙之。致使广交名流、清高自诩的陆羽感到耻辱,回去后写毁茶论。常伯熊非等闲之辈。他表演茶艺时有一定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有利于茶道在上流社会中推广,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据唐国史补卷下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新门者,此昌明者,此沿湖者。"'有人考证:监察御史常鲁公(即常伯熊)作为入蕃使判官奉诏入蕃商议结盟,时为唐建中二年(781)o说明当时饮茶之风己经盛及西蕃。考李季卿宣慰江南事在广德二年(764)o可见,当时陆羽茶经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己久,其法其器己为人接受。而封氏“饮茶”故事充分说明:“楚人陆鸿渐为茶论”导致了陆羽茶道的产生。后来,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的表述,具有相同的意义。因此,我认为之源(茶之功效)、之法(煎茶炙茶)、之具(二十四事)是陆羽茶道的三要素。换言之,即道理、道法与道具。兹对照茶经有关内容概述如下。1 .陆羽茶道的道理(茶之功效)茶经一之源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说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才学精博,道行优备且节俭之人,如果体热、口渴、胸闷、头疼、眼涩、乏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茶,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此段文字简单明了地讲清楚了饮茶的道理:既可降火去疾,又能俭以养德。2 .陆羽茶道的道法(煎茶炙茶之法)茶经五之煮对灸茶与煎茶的要求可归纳为5点:1.“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票焰如钻,使炎凉不均。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2.“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3.“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4.“凡酌置诸碗,令沫悖均,沫铮,汤之华也”;5.“茶性俭,不宜广:可见陆羽的煎茶法,从炙茶饼到煎茶汤分享的每个环节,都有规范要求。唐银蝮,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通高13.5cm、蝮高IoCm、口径28.2cm,陕西历史博物馆藏3 .陆羽茶道的道具(二十四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即:风炉、莒、炭挝、火夹、釜、交床、纸囊、碾、拂末、罗合、贝I、水方、漉水囊、瓢、竹英、腥霞与揭、熟盂、碗、畚、扎、涤方、渣方、巾、具列、都篮。物以成事,器以载道。在陆羽煎茶24用具中,最能够体现茶道思想的道具有两件。首先是风炉(茶鼎)。其鼎上的铭文:“伊公羹陆氏茶”表达了少年陆羽志存高远的抱负;水火风三卦象与物象,以及“坎上巽下离于中”和“体均五行去百疾”铭文,演绎了周易五行学说和道法自然思想;而“圣唐灭胡明年铸”句则是主人忠君爱国情怀的流露。其次是馥,茶经要求“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这正是儒家“中正”的思想的体现。总而言之,封演的饮茶篇,是历史文献上第一次关于陆羽与茶道关系的表述。说明我国唐代茶道的形成,源于陆羽的“茶论:它既是记录“茶道”之源的经典,也是茶道内涵的释文。茶道源于陆羽的“茶论”,得到了同时代文献的公认。如因话录日:“陆鸿渐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大唐传载:“鸿渐又撰茶经三卷,行于代”等。在弘扬茶文化的今天,只有真正了解陆羽“煎茶法”之源、之法、之具,即道理、道法与道具三要素,才能传承好这份遗产。

    注意事项

    本文(陆羽茶道三要素.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